《宋书》里没说到假节钺,不过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假节钺在这四者里权力是最大的。在汉代的时候,假节钺跟持节的权力是一样的,不过它更偏向武官(要知道,在西汉以前钺代表的是征伐的权力)。在战场上或者制止动乱的时候,假节钺能代替皇权行事,不用皇帝批准,就能把二千石以下的官员给斩了。可是到了魏晋...
两汉三国时假节、持节、使持节、假节钺,表示代表皇帝不分大小,区别在于礼仪。例如,假节的辛毗可以依据皇命而约束假节钺的司马懿;曹真在本传为「假节」,但在奏上尊号时列名「使持节」,连出土的曹真碑也是「使持节」;又如魏延在本传为「假节」,但在弹劾李严联名上表时却为「使持节」。在三国后期,假节、...
在汉代,假节钺与持节权力相当,偏武官,钺曾代表征伐权,能在战场或平乱时代行皇权,可自行斩二千石以下官员。魏晋后,假节钺职权远超其他“三节”,见官高一级,能先斩后奏,连持节官员也可斩。持节钺如握尚方宝剑,需皇帝亲点名将。历史上,假节钺和假黄钺意思、权力基本相同。从先秦到魏晋,假节现象存在。
假节钺和手持尚方宝剑的性质类似,只有皇帝亲点的名将才能持有。历史上,假节钺和假黄钺通常是一个意思,权力基本一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节度使是假节的升级版。宋以后,由于重文抑武,持节的现象逐渐消失。因此,要盘点假节钺的名将,只能在三国、魏晋时期寻找。曹魏在曹操时期只有一个人被授予假节钺,...
“假节钺”又可叫“假黄钺”,其实权力,地位都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同,因为一般的“钺”,都会用黄金来装饰它,更可以显示持钺人的权势煊赫。在三国前,假节钺(假黄钺)权力和地位是略大于持节的权力的。因为假节钺斩杀高级将领是不需要向皇帝请示的,而持节是需要的,其实也要看皇帝给持节者的权力范围。到...
假节钺的十大名将 曹魏在曹操时期仅有一人“假节钺”: 1、于禁 在所有假节钺的人里,最有意思的一个应该就是于禁了,虽然五子良将的排序并没有一个官方的名次,但在五个人中,唯一被授予假节钺特权的就是于禁。 《三国志·于禁传》记载:曹操“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
首先,“节”是皇帝授予的,其他就算权力再大,如诸侯王、摄政王、实际的掌权者都没有这个资格,当年的曹操就算加九锡后也要通过汉献帝加盖宝玺才能授予于禁等假节钺的权利。孙权、刘备在未称帝前也没有这项权利,所以蜀汉、东吴前期的文臣武将都没有“持节”,这也导致英年早逝的大都督周瑜一生都未获此殊荣。
“假节钺”是这四种中最厉害的一种,也作“假黄钺”,基本上等同皇帝亲临,决策一切事务。还可以斩杀任何“假节”、“持节”、“使持节”。有这种授权的有: 魏国:于禁、曹休、曹真、满宠、夏侯尚、司马懿、曹爽、王凌、司马师、司马昭。 蜀汉:关羽。
钺为斧钺,一种刑具,即:“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必然专属君王,故偶尔暂借人臣,应为“假”节钺而不为“持”节钺。孔明被“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及“亲秉旄钺以历三军”,指的就是假节钺。 晋朝节将的开始时间可追溯曹魏时期,至于吴蜀则不一定照办,因为魏晋管辖跨州越郡,所以有假节刺史或...
假节,东汉末年出现的一种将军持有节的现象,这些将军没有持节的资格,只能假节。在晋朝,假节的专杀权仅限于军事,针对违反军令者。假黄钺,即假节钺,象征专杀权。从其创始之初,即赋予专杀权。《礼记》和《后汉书》中都有提及,授予钺后可行使专杀权。然而,持钺者的专杀权力并不稳定。吕步舒持斧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