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喜欢说“老子”,武汉人也喜欢说“老子”,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是“挤喜环呦(极喜欢呦)!”区别在于四川人的“老子”使用者多是男人,而武汉不分男女老少,个顶个的都可以是“老子”。你要是初来乍到,而且又讲究所谓文明礼貌的话,很可能会对这个语言风格消化不良。不过在现代学校教育的熏陶下,估计孩子们会...
四,老子《道德经》讲:“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是谓不争之德”。就是说,最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军,不崇尚武力。最善于作战的,从来不发怒,因为发怒容易冲昏头脑,从而导致失败。最善于取胜对方的,并不与对方交战。不争的人,才是最善战、最善胜的。不争是人生的高境界。有很高的...
这是老子在《老子·道经·》的第十九章中所说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少争少私少欲,追求内心的清静和宁静,不要心存功利和浮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无止境的追求和烦恼,享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这句话简短而有力,教诲人们要珍惜内心真正的感受和追求,以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老子·德经·第八十章》 6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德经·第五十七章》 6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德经·第四十八章》 6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道经·第二十四章》 6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如何感悟“天之道”呢?老子在《道德经》第16章传授大家一种方法: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们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不管怎么说,老子《道德经》中阐述的2个“道”——天之道,圣人之道,你若能悟透一个,也不是一般人!同时,我们若能悟透这2个道,也就读懂...
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的环境。环境不可能去适应你,只有你去适应环境。从古至今,德行高洁之士,多有清高之气,但太过清高,就流于狂狷。小结:老子《道德经》区区5000言,道不尽的为人处事,做人的道理和智慧。如果我们体悟了道德经的智慧,并遵照这些思想去行事,即便做不了圣人,为人也一定不会差。/完/ ...
在道家鼻祖老子眼中,这世间最伟大,最有善行的东西,就是水。它虽然不起眼,却滋养万物生长,又不争不抢,所以老子才会发出“上善若水”的感叹。这“上善若水”4个字乃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北宋文学家苏辙,曾写过一部《道德真经注》,里面谈到了水的七种德行: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虚静默,深不...
是的,《道德经》全文是由“道”贯穿的,文中的每一个真理都是由另一个真理引申出来的。就像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讲述的得“道”之人,就是从《道德经》第十四章中延伸出来的。对“道士”进行了描述。他称赞得“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能得“道”的人,都不是一般人。而在一般人看来,因为和...
老子《道德经》说:“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大丈夫应该立身敦厚,不要居于浅薄巧言令色;应该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短短17个字,字字珠玑,你我可能一生都未读懂。今天,小柚与您慢慢品味这番言语,希望从中汲取到能指引现代生活的深刻道理,以古鉴今。【1】老子提到的“厚”与“薄”...
出自先秦《老子》第二十二章。伐,夸耀。故,所以、因此。矜,骄傲。长,指长进。【译文】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立功;不自大骄傲,所以才能进步。此言谦虚谨慎才能使人事业有成、成长进步。七、天下难做于易;天下大作于细。出自先秦《老子》第六十三章。难,指难事。大,指大事。细,指小事。【译文】天下难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