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绝对是性情中人,骂起人来也“恶毒”得很,比如这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第一个发明俑殉的人,他的后人死绝了吧?”“佣”是指用于代替殉人的假人,比如陶俑、石佣、木佣、草佣、纸佣,用“佣”代替活人殉葬难道不是历史的进步?孔夫子为何深恶痛绝,甚至用这么恶毒的话诅咒“始作俑者...
成语(Idiom):作俑发音(Pronunciation):zuò yǒng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用人作为祭品或牺牲品,多用于比喻人被利用或牺牲。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作俑的意思源于古代中国的陶俑制作,陶俑是古代人们为了祭祀或陪葬而制作的陶制人形物体。作俑这个成语借用了陶俑这个概念,比喻人们被利用或牺牲,失去了自己的...
”其意思是说按照周礼应该只能用草人殉葬,只是略带点人形都可以了,后来便有人用木偶或者土俑来殉葬,这些东西也太像人了,以至于后来发展到用真人来殉葬,社会风气日益恶化,孔子就诅咒那个首先用木偶或者土俑来殉葬的人,他才是“始作俑者”带坏社会风气的第一人,他应该断子绝孙才对!2、第一个用木偶或者土...
同时,我认为“始作俑者”在当时并不是具有贬义的意思,要知道,始作俑者应该是一种进步。相比于之前用真人殉葬要文明进步。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孔子说的是:首先用俑的人,他应该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人。但会不会还有其他解释,孔子的意思是说,...
孔子善古而非周,俑音勇” 原因其实很简单,正是因为人们精心制作的俑过于逼真、简直太像人了,其面目肌肤头发几乎就是活人的翻版,所以孔子才因此“恶其不仁”。 但具人形貌,便不当慢。因赏此语曰:‘孔子云始作俑者,其无後乎’,为其象人而用之者也。盖象人而用之,其流必至于用人。君子无所不用其敬,见...
郭沫若赞同朱熹的观点,认为陶俑出现在人殉之前,而孔子因人殉太过于残忍迁怒于作俑者,便有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咒骂那些最开始用陶俑殉葬的人,必定无后。执从看法的人,大概是自己本不知此话何意,又想维护孔子的形象,才故意把陶俑和人殉出现的时间做了改动。现阶段的考古学,对于陶俑和人殉出现时间...
关于“始作俑者”这个说法,最大众的表面理解可能是“某些事物或行为的开创者”。仅从这个理解来讲,这四个字,似并无褒贬倾向。说“最大众”,其实,“始作俑者”这四个字,在今时快餐文化语境中,已很鲜见,鲜见到怎么都像是跟“大众”二字扯不上关系;只不过在有些推文中还偶尔会被引用;其中有些引用,...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目前最流行的的解释就是 “第一个用木偶或者土俑来殉葬的人,他们应该断子绝孙吧。”这种解释出自汉代赵岐在《孟子》的注疏中,原话是“俑,偶人也,用之送死。仲尼重人类,谓秦穆公时以…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里的“俑”,特指因为有了那位以大能和自我牺牲做出榜样的造物者,才有代代传承的英雄人物,成为后继者的楷模。“始”中有“后”,后出于始,代代舍己,才有代代更新。这句话对于有知识有抱负的梁惠王来说,是明显的道理。不但指后人,还蕴含代代传颂的榜样和身为君王的责任,是很重...
显然,孔子说这话之前,应该没有活人殉葬的现象,是因为有人发明了以俑殉葬,后来才有人干脆用活人替代俑,所以,“始作俑者”是个大恶人。从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看,楚墓中出现俑,始于春秋,战国时,墓中的俑明显增多。木俑、陶俑、玉俑,都出现过。文献记载表明,古楚国有活人殉葬的现象。《史记·楚世家》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