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修的皈依心,就要坚持不懈的依止三宝,对三宝有信心。精进的内涵不能有错。修佛的目的就是要让内心欲念调伏,生发不烦恼的智慧。真正的精进不看外在,而要看内心。3,心如工画师 佛法认为,世间的一切美丑善恶,都是我们的心描绘出来的。比如父母的照片,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一张纸片,但在自己心中,却是...
与菩萨相比,佛的地位更高,因为菩萨是修行者在成佛之路上的一个必经阶段,而佛则是菩萨修行的最终目标。三、佛的智慧与解脱之道 佛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它源于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佛的智慧告诉我们,人生苦短,但我们可以通过修行来摆脱苦难,实现内心的净化和解脱。解脱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深信因...
第一,智慧 真正的佛家追求的是智慧,认可的是了义智慧,也就是《金刚经》中的正见,缘起性空,般若正见。这是佛的不共智慧,外道没有。除了正见之外的智慧,佛家之外也有,但只有般若正见,是佛家独有的智慧。《金刚经》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说,上升到无为法的层面之前,一切善法皆是佛...
佛,是觉者、觉悟的意思,觉之标准为般若。除了大觉者之外,所有其他信仰的对象都不叫佛,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证得般若。因为般若智慧,才成佛,不讲般若,不是佛。而且,佛是除了必须有般若智慧,还必须走中道。中道不是中间的意思,而是远离偏见、远离二元对立、原理执着,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曾经佛陀住在孤独园...
《次第花开》25句佛学智慧禅语,句句入心,相信总有一句会触动你!1.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2.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3.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4. 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入于深信海。5.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6. 生活中,快乐的人一定是一个豁达的人。7...
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建立在人人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理论上。学佛人要证入佛性,这5点,不可不知!(一)智慧慈悲愿力,皆为众生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这个人格(佛性)人人原都具有。所谓理智即是至高的智慧、情感即是无限的爱心、能力即是最大的愿力。佛的眼光中,...
66、佛说: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67、佛说: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68、佛说:人若能时时反观自照,检讨心念是否贪着名闻利养,久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的境界。69、佛说: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
《金刚经》的缘起,讲佛吃饭洗足之后,“敷座而坐”,就是禅定,是佛陀禅思所得的体验。甚至可以说,佛陀的思想是在禅定中思察的结果。千经万论,主旨都是宣说禅定的重要性。忽视了这一特质,就很难正确理解佛陀传递的智慧。说到禅定,修禅定的姿势有行、卧、坐、立四种,称为“四威仪”。而一般以坐式,趺...
佛陀的智慧:“普度众生”众所周知,大乘讲“普度众生”,谁来普度呢?主要是指菩萨或有菩萨心肠的人。小乘以追求个人解脱、达到阿罗汉为修行目标,大乘则认为这种目标还不够,要讲究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即佛的境界。而菩萨,在大乘中是特别强调的一个“修行等级”,它是高于阿罗汉未达到佛的境界...
佛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至伟之神,也并非几千年前印度王子得道的不灭化身,佛的意思是彻悟之人,是觉醒之人,是拥有无上智慧圆满之人。所以佛即是人,是了然世事的凡人。佛是人生中一种智慧境界的象征,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佛,因为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人生智慧。今日提及佛,并非看破红尘欲修行无上妙法,而是与诸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