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艺术,先是仿效印度,后来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初期在丝绸之路上,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受印度佛教美术影响较多,但同一题材,其内容和表现方法已有所不同。梁代张僧繇的佛画,创立了“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佛画,创立了“曹家样”。曹画的人像,衣服紧贴全身而显露...
精神与肉体和谐统一,肉体美成为精神美的外在表现,吸收了犍陀罗与马图腊各自的优长,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最高成就。在笈多王朝的雕刻艺术中心马图腊和萨拉纳特,分别创造了笈多式佛像的两种样式:笈多-马图腊式和萨拉纳特式佛像。 鹿野苑佛像 笈多时期佛教造像的两种样式影响相当广泛而久远,但就其在域外传播的范...
甘肃的石窟艺术分布在长达近1500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在这条地带上我们可以大体看到佛教艺术由西向东渐进的全部过程。从逐渐呈开放状的洞窟形制,以及造像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人们都可以发现,佛教艺术每往冬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佛教改换自己面目。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对佛教艺术的一点一滴影响...
帕拉晚期的同类题材的佛教艺术品,即毗湿奴及二伴侣的像,多采用石雕,如此件一般的铜质造像比较罕见。此尊造像的比例匀称,面部及裸露的肌体刻画柔软自然,承继了帕拉造像的优良品质。与之相似的作品,可以参考被施罗德先生收录在《西藏铜佛造像》卷一中,第213页,插图III-2中间的一尊帕拉铜雕像,与本尊在外观图像...
犍陀罗艺术形成后﹐对南亚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简介 犍陀罗是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本部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的白沙瓦谷地。印度河以东的塔克西拉曾作为犍陀罗的首府,可以说是犍陀罗艺术的摇篮。白沙瓦谷地北边的斯瓦特河谷、西边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的哈达、贝格拉姆等地,...
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是一种艺术。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主要由青铜造像、木刻造像、泥塑造像、石刻造像和酥油花造像五大部分组成。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史上,恐怕没有哪几个民族像藏民族那样,数千年以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自己的神圣信仰和人生理想都融刻在一座座山崖,一块块巨石和一尊尊青铜上。我们甚至...
这个王朝虽然短暂,但统治者笃信佛教,并慷慨地赞助佛教艺术,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因为笃信佛教,迦舍-摩罗王朝的统治者邀请加德满都河谷的纽瓦尔工匠前往尼泊尔西部建立作坊制作佛像。13-14世纪正是纽瓦尔工匠广受追捧的时期,最著名的纽瓦尔艺术家阿尼哥甚至被邀请到元大都制作艺术品。在纽瓦尔工匠的作用下,迦舍-摩罗王朝...
雕狮子形象于柱顶来象征佛教弘扬于四方的「阿育王柱」 阿育王石柱——摩揭陀国孔雀王朝佛教艺术 佛教造像是由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兴起的。阿育王即阿输迦王(约公元前272-前232),继承王位后,不断对外扩张,形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帝国——摩揭陀国孔雀王朝。此时,相当于中国的战国后期。阿育王...
张志刚:宗教和文化的关系,是每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自公元1世纪前传入中国始,佛教在两千多年里,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众多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据《魏书·释老志》记载,佛教的绘画、塑像、建筑等,是与佛经一道传入中国的,这些都属于佛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