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典籍《大智度论》中,六欲则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和人相欲,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或欲望。来源与解释 历史来源 《...
苦修| 这张照片描绘了一尊著名的佛教雕像,被称为“苦行佛”。这座雕像是佛教艺术中关于佛陀苦行六年的形象表现,展现了他在修行过程中放弃世俗欲望、长期断食的状态。 雕像常见于犍陀罗艺术风格,这是一种受到希腊、波斯和印度艺术影响的混合风格,主要流行于古代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带)。
慈悲与平等:倡导无我的修行方法,放下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以达到一种普遍的慈悲和爱心,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影响与价值《金刚经》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禅宗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仅对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性空幻有”的理念是大乘佛教般若学的根基,强调世间...
佛教修行六字秘诀:戒、定、慧、信、愿、行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它们帮助修行者克制欲望、提高专注力,并得到智慧。通过遵循戒律,修行者可以逐步达到定的境界,进而获得慧。信、愿、行是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它们相互关联、 - 蘭亭無夢于2024
佛教之四法印之一,叫做:诸漏皆苦。漏,英文译为”emotion”(情绪)。这很贴切。情绪是一种欲望,不然怎会有”七情六欲”之说?有欲望就有漏洞。七情六欲,是人的漏洞和缺陷。兵书《三十六计》之“美人计”是这样写的:“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这段话很绝!古人用词唯求精妙,妙就妙在“智”、“...
| 佛教所说的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指的是整个大宇宙范围或是超宇宙超时间范围。欲界,是指有各种欲望和情感的众生居住的地方;色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淡化,但还是需要依靠物质(色,指各种有形物质,包括自己的身体)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无色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消除,已经不靠任何物质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
✍🏻️3、灭谛。要想消灭苦难,就要断灭一切念头与欲望,处于心灵绝对的寂静境界之中,不为一切外在所触动。 ✍🏻️4、道谛。超越苦难,解脱轮回,达到涅槃的种种理论与修行方法。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葛兆光 第五回 读书笔记#佛教#传统文化#阅读 ...
兜率天宫的名字来源于佛教术语“兜率天”。在佛教中,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天,位于三十三天之上,是弥勒菩萨等待下生之处,也是释迦牟尼成佛前降生的地方。兜率天在梵文中称为Tuṣita,巴利语为Tusita,藏文中为Dgah-idan。这个天界的特点是人们能够满足各种欲望,因此被称为“妙足天”、“知足天”、“喜足天”等。
可见唐武宗灭的不是佛教,而是那些黑暗的佛教徒们,他们根本不配信佛,不配信任何的教,因为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只有欲望和权利,整颗心被金钱所腐蚀。 唐武宗没有赶尽杀绝,虽然他崇尚道教,但是对佛教有着基本的尊重,他勒令每片地区中可以保留两座寺庙,每个寺庙可以留三十个僧人,其余的全部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