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有向佛求道之心的人,不管身处何处都可以一边修道,一边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从而取得成就。所以,不要在拿修行去作为自己逃避生活的借口,真正修行之人,只会越来越坚韧,越来越精进。若连自己都度化不了,何谈“普度众生”!许多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对佛道文化大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甚至产生了偏激的宗教信仰。
过去,佛家将修行就叫修道。修佛修什么?就是修的佛道。现在人们将它们分开了。佛代表佛家,道代表道家。半个世纪中,接触佛学和道学,渐渐感悟到,两家的路子,其实是一样的。不同处,有两点。分内外——外,两家对同一事物,同一方法,同一目标,使用了不同概念,就是使用不同的辞汇表述。比如佛家的明心见性,...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三个阶段,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三个阶段对修道者和社会的影响。 入道之前之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用世俗的人性观点看世界,看到的是事物的表象而非本质,但至少所看到的事物表象是真实的,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出道之后,用佛性的智慧看世界,既能够看到事物的现象,又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虽然看...
修道,用现代汉语解释,修道可意为:或你、或我、或根据调整目标、起点、路线、行动、方法、传承等的一种状态,一种哲学思想概念。 修道,是道家与佛家共同性的一种修行,都是修道修心修为。道与佛,都强调法归皆于心,本质上都是修“心”。但是,道与佛,在修道修心修为上有本质的同异。道与佛,各有门道,各有所...
修道者通常会通过阅读经典、拜师学艺、实践修行等方式,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修道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还可以对整个社会和人类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修道,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减少冲突和矛盾,促进和谐与进步。总之,修佛和修道都是一种修行方式,旨在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越。修佛注重心灵...
可以说,菩提老祖是一位亦佛亦道的神话人物,他属于佛道同修。经常有人留言问我,同时喜欢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那么佛道真的可以双修吗?有人会说了,修佛修道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修成正果,就好比出发去某个地方,坐飞机或者坐火车不都一样吗?小编作为玄门弟子,是不建议佛与道同时修行的。至于为什么,且听我...
1. 修炼目标的不同:- 修道追求性命双修,即身心并进。身体即命,心灵即性。因此,修道者通常寿命较长。- 修佛主要侧重于修性,心灵修养,精神层面的提升。古代一些高僧虽然年轻便离世,但这可能与时代背景和健康条件有关。2. 心灵修养的差异:- 道家修炼强调保持“赤子之心”,即纯真无暇的心态。-...
我们大家学佛修道,都是想证果。但是为什么学的人那么多,而真正能证果的人那么少见呢?主要是行愿不够,不是功夫不到。今天站在行愿的立场来讲,如果没有行愿,见地是不会彻底的;没有真正的行愿,修证功夫是不会进步的。但我们最易忽略的,就是行愿这方面,所以大家用功会感觉不上路。现在以见地、修证、行愿三样合一...
学佛修道的人,一般对于世间的名利都会看得比较淡,这有好处,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关键在于自己如何把握其中的度了。把握得好,学佛修道容易成就,把握得不好,不仅成就不了,还会让自己陷入一个负面循环,难以自拔。学佛修道的人都追求“开悟”,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达到“开悟”的状态呢? 如果是已经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人,...
修佛与修道:两者有何不同? 自盘古开天辟地至轩辕黄帝时代,修行本无宗教派别之分。然而,汉明帝夜梦金人,标志着佛法正式传入中国,从此佛教在中土生根发芽。佛教与道教,两者平起平坐,并无高下之分。 佛教注重内心的修炼,强调因果报应的理念,通过因果关系来规范人的行为。然而,在当代社会,人心复杂,这种心性修养已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