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入灭,既是天数,可世间无明众生不会明白这一点。他们可能反而会觉得:众生未度,佛先撂挑子,会失去对佛法的坚固信念。故而佛假借纯陀的“毒蘑菇”作为最后的供养,以此为入灭的机缘。———欢迎关注七叶君,更多有视角的另类佛经故事!
佛上身广大如狮子王威容端严。是佛广修净业,教人善法,离我慢而感得的好相。这个好相表示佛的容貌自信高贵,慈悲圆满。 佛腋下的肌肉圆满不虚。是佛给众生医药、饮食,又能看病所感得的妙相。这个妙相表示佛能圆满众生闻法学佛的心愿。 佛的双手、双足、双肩和颈部这七处有丰满的肌肉...
这个天之道,是我们人人都要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它主导着万物但是万物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德、仁、义、礼虽然是人之道,但是也必须遵从于这个天道,因为人也是自然的一分子。如果人为地破坏自然法则,肯定会受到天道惩罚的。佛之道,最根本的就是以“戒”为体,在皈依佛门的时候最先要过的就是“三皈...
所以佛的境界和大学之道所阐述的境界完全无二无别,都能证法的自相空,都是在空性慧的境界得到观察与运用,所以学佛和儒家的入世修学道理完全一样,故儒,释,道都说的一样,就看读的懂不懂。
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大般涅槃经》记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这...
修正法师:《略说佛之知见》,知即是见,见即是知 佛在《法华经》中说: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何谓佛之知见?或说如来藏妙真如性,或说般若波罗蜜多,或说常住佛性,或说诸法实相……,都是同一法义的不同表达方式。在天台宗内,常以三智释“知”,五眼释“...
佛之知见 经云: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开佛知见」这一个「开」字,石破天惊,佛并没有讲「欲令众生得佛...
“佛之意兮祖之髓”出自唐代修雅的《闻诵《法华经》歌》。“佛之意兮祖之髓”全诗《闻诵《法华经》歌》唐代 修雅山色沈沈,松烟幂幂。空林之下,盘陀之石。石上有僧,结跏横膝。诵白莲经,从旦至夕。左之右之,虎迹狼迹。十片五片,异花狼藉。偶然相见,未深相识。知是古之人,今之人...
大乘以佛为本:大乘法即佛自证法,也就是依佛本愿力,以达到教化众生的目的。所以只要说到大乘法,就是佛的知见与诸法实相,也就是佛的自证法界,这就是所谓的大乘佛法的本质。三世诸佛,皆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为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法华经》...
为什么同样学佛,有的人得了智慧,得到解脱,得到了快乐,有的人一无所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佛经里只有知识,从自己心海里萌芽生长的才是智慧。 当你真正得到这“七知”,智慧的种子便在你的心底里萌芽。那时候,你便会知道什么是贤圣欢喜乐,什么佛之乐…… 欢迎关注七叶君,更多有视角的另类佛经故事!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