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曾对人谈对美国的宣传问题:“尽管美国的知识分子如费正清、留美学人如何炳棣,对我们并不友好,但仍应设法拉拢。” 1971年,著名的“保钓运动”发生,何先生全心全意投入,政治态度明确左转。此时,中美关系“破冰”,何氏多次作为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访问新中国。 △ 1979年4月,邓小平在北京单独接见何炳棣 此时正值...
信中对我以“梦溪老弟”称,落款署“愚兄炳棣”,口吻极为亲切。对啦,其论红文的校样是此次面交给他的,故信中对几处舛误有所是正。信中还写道:“棣数十年未读当代中国文学,词汇条及语、句法不免生硬有误,千乞以主编他位,加以匡正或润色为要(至诚,决非客气)。”此次跟何先生接触谈叙,感会到这位...
何炳棣认为,治学不可被似有创意而数据不足的社会科学理论所迷惑,必须从大量多种史料的考订、诠释、控制入手,并指出坚实的史料根据乃为史家养命之源,撰写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时,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所藏近四千种方志。另外何氏亦不赞同青年史家在入门阶段即进入思想史的工作,何氏指出:“如果...
作为与何炳棣先生交往近30年的后辈历史学家汪荣祖先生对于何炳棣先生的学术品格、治学特点、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有着近距离的直接接触和观察。本文为“必记本”选取的汪荣祖先生2012年所接受的法治周末采访,以此纪念何炳棣先生。 何炳棣学问极好,脾气极坏
何炳棣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不断转变自己研究领域的学者,这在老一辈史学家中是罕见的。他年轻时做西洋史,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从在北平的三年(1934—1937年)起,直至1950—1951年冬完成哥伦比亚大学的英史博士论文止,十之八九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西史及社科工具上”。1952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英国的土地与国家》(Land...
何炳棣教授于2012年6月7日清晨7点11分在睡梦中安然去世,享寿95岁,史学界失去一位跨世纪的大师。何炳棣先生原来念的是英国史,后来转治中国史,他的研究领域广,包括扬州盐商、明清至民国的人口、明清会馆、明清科举与社会流动、美洲新大陆作物输入中国、北魏洛阳城、明代土地数据、清代在中国史上的重要性、黄土与...
作者|何炳棣(1917-2012),浙江金华人,生于天津,旅美华裔史学家,明清社会史研究权威学者。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化学系、清华大学历史系,195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曾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
何炳棣,浙江金华人。1917年生于天津,2012年卒于加州,享寿九十有五。先生于1934年转至清华大学,一窥中西史哲学门径。1938年,再入燕京大学,为历史系研究生。1943年再试第六届清华庚款留美公费考试,取魁西洋史;于1945年始赴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留哥期间,师从英史巨擘John Brebner,研修近代英国农业经济史。194...
今年6月15日,南开大学举办纪念雷海宗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我在会上得知何炳棣先生已于当月病逝,内心极觉沉痛。 何先生早年与先父郑天挺先生同在西南联大历史系任教,他属于出身清华且有才气之 年轻教师。 1943年,他报考清华留美考试(七月出题,十二月发榜),由郑先生负责明清史之试题,试题为:“清世宗严明英睿,深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