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隐出于义愤,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调动嘉靖信任的道士蓝道行反严。然后由何心隐谋划,蓝道行、御史邹应龙实施,三人制定了一个倒严计划。这个计划就是说蓝道行突然得到天启,上天降下法旨“乩神降语”,说严嵩为奸臣;邹应龙趁机弹劾严嵩弄权。但严嵩旋即反击,结果邹应龙被贬,蓝道行则惨死狱中,何心隐见事...
《何心隐论》是明代文学家李贽创作的一篇古文。作品原文 何心隐,即梁汝元也。余不识何心隐,又何以知梁汝元哉!姑以心隐论之。世之论心隐者,高之者有三,其不满之者亦有三。高心隐者曰:“凡世之人靡不自厚其生,公独不肯治生。公家世饶财者也,公独弃置不事,而直欲与一世贤圣共生于天地之间。是公...
多年以后,张居正向耿定向弟弟耿定力谈及何心隐,认为何心隐无能无才,难成大业。 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仅仅一面之缘,张居正就看出何心隐是个“时时欲飞”的异端斗士,而何心隐则被张居正凌厉幽深的目光和气势所慑,他预见张将来必定会掌权,一旦掌...
何心隐敏锐地从张居正眼中读出了杀机,还当场放狠话:"张居正必定会成就大事,等他掌权的时候必定要杀我!"这特么简直是先知啊!果不其然,当张居正掌权后,开始大规模清洗书院,泰州学派成员成了他眼中的钉子。何心隐作为这帮人的领军,注定要凉。万历七年,62岁的何心隐被处决在武昌,临死前大概都在想:我特么就...
《何心隐集》第1卷仅《原学原讲》1篇。第2卷共16篇论文,为阐发学术观点的专论。第3卷亦16篇,主要是论辩性文章和书信。第4卷26篇,除首篇外皆为书信。作者在书中阐发了泰州学派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伦理思想,阐发中有继承、有创新。在世界观上,以“心”为万物本源,但又认为理、事不能分开,而反对空谈性命...
何心隐原名梁汝元,明代思想家。嘉靖四十年,北上京城弹劾严嵩,受到严嵩追杀,化名“何心隐”。他和张居正第一次见面,彼此没说到三句话,就神奇断言“此妖必为宰相,为宰相后必杀我!”01 初次见面 何心隐天资聪慧,家财万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经史问题很有真知灼见。1546年,他中乡试,主考官对他只有四个字...
《何心隐集》是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心隐。作者介绍 何心隐(1517年-1579年)原姓梁,名汝元,字夫山。永丰(今属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明代学者,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幼时颖异拔群,潜心经史,辄以远大自期。”嘉靖二十五年举郡试第一。后放弃科举,仰慕王艮的良知之说,从王艮弟子颜钧,学...
何心隐叹了口气,缓缓道来:"我与张大人方才对谈,他那眼神,那气势,非池中之物。此人日后必掌朝纲,到那时...""可是因为聚合堂的事?"另一位学子追问。"正是。"何心隐点头,"我们追求的是天下大同,人人平等。可在当今之世,这般理想终究..."话未说完,何心隐陷入沉思。他想起了在家乡办聚合堂的往事。
何心隐 / / 容肇祖 / 中华书局 / 1960年出版 想读 在读 读过 短评 打开App写短评 非虛構2024-07-01 15:02:11 何心隱,本姓梁,名汝元。嘉靖舉人。慕王艮良知之學,遂棄科舉,從王艮弟子顏鈞學。倡建聚合堂,延師訓鄉子弟。因參與彈劾嚴嵩,被迫改名換姓逃離北京。後入京識... 展开 1 何以及之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