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帖》是东晋王羲之书写的手札尺牍,现存法帖为唐代依照原作双钩廓填的响拓本墨迹。收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王羲之行书《何如帖》,与《平安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纵24.7厘米,横46.8厘米。《何如帖》为“平安三帖”第二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及清《石渠宝笈》有载。简介 《何如帖》又...
《何如帖》是东晋王羲之写的一封手札尺牍,用的是行书,只有3行27个字。这封信的结体瘦峻,点画锋利,真是让人叹为观止。现在收藏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迹是唐代双钩廓填的响拓本,也叫《不审尊体帖》或者《中冷帖》。唐代的张彦远在《法书要录》和清代的《石渠宝笈》里都有记载。《何如帖》的笔画清劲雅静,...
临习王羲之的《何如帖。奉橘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书法初学者要有耐心和恒心,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够临好这一经典作品,为自己的书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何如帖》又名《不审尊体帖》,与《平安帖》和《奉橘帖》共存于同一纸页上,横幅长46.8厘米,硬黄纸本,纵24.7厘米,共3行27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三帖连为一纸,前隔水处有瘦金书题签“晋王羲之奉橘帖”,下钤“宣和”朱文联玺。首行末“来十”二字右侧有梁朝“僧权”半字押署,“僧权”即梁朝鉴...
《何如帖》虽仅三行,而行间变化甚多。第一行可理解为数段折线,“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第二行基本上是笔直的,只最后三字稍偏;第三行字少,本无须变化,但还是在“之”字处向右荡开,有了点意外之意。我们在读王羲之帖时,常常会发现其分行形式有直有曲,即直线形和“S”形相间,在此基础上...
📜 王羲之的行书《何如帖》,又称《不审尊体帖》,与《平安帖》和《奉橘帖》共存于一纸,全长46.8厘米,硬黄纸本,纵24.7厘米,共3行27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原文: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王羲之《何如帖》临创札记■夏碧波 王羲之行书《何如帖》(图1)又名《不审尊体帖》。此帖与《平安帖》《奉橘帖》共一纸,纵24.7cm,横46.8cm,为行书,硬黄纸本。 王羲之此帖工稳秀美,牵丝细腻,凌空取势,一拓而下,是王羲之书风成熟期的代表作。全篇27字,整体气息静气十足却变化万千。帖...
《何如帖》乃王右军之手札尺牍,其原文曰:“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译文则为:“王羲之敬启:不知尊体近来如何?未能及时回复,望乞见谅。我因受寒身体不适,无可奈何,稍后再详告。王羲之再拜。” 此帖行书三行,二十七字,笔画遒劲,结体瘦峻,实为书法之佳作。不知...
《何如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一封手札尺牍,以行书风格书写,共有3行27字。这封尺牍的结体瘦峻,点画铦利,是王羲之书法中的精品。目前收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迹为唐代依照原作双钩廓填的响拓本。释文: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大意...
以下是《何如帖》的原文及译文:尝病困北堂下。屠家何事未能哀,吾本bamboo\\1,如何奈君微。曾经生病,困倦地躺在北堂下。屠家的事,未能引起我的悲伤之情,我本来就是个独立自由的人,怎么能被你微小的表现困住。这幅作品的内容表达着王羲之自嘲的情绪,展示了他对时代的不满和批判。他坚守自己的独立思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