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慢慢走向生活的深海之后,便常常被不知何处的来风裹挟、雕琢着,生命中所背负的不属于“我”的东西越来越多,已极少像一株植物一样自在地舒展在阳光下了。于是,更觉那一刻的「自在」是如此难得,像是灵性照临的瞬间,退散了重重迷雾,再入“见山是山”的境地。散步时遇到一棵楮桃树,生长在一座废弃房...
我的经历过的相逢和离别不算多,但也不算少了,渐渐明白缘分不能强求,只能随缘。缘分到的时候好好把握,缘分走的时候好好告别,然后等待下一段缘。人生随缘何处不相逢,有缘千里来相会,只要缘分够深,总会在天涯相逢的,无缘再聚的人就在回忆里相见吧。所以,不要害怕离别,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遇见,带着将来再...
行走带来的身心活力,让他看到了冬天的美景。 ”冬晴好行脚,何处不梅花。”实际上梅花并非处处开。而正是诗人不断的行走,在行走和散步中间,能够不断地发现新的风景,这里有梅花,那边也看到一颗。所以在他的心怀里,才会处处是梅花。这正是行走和散步带来的乐趣,因为你随时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别人看到的都是...
到了明清时,“人生何处不相逢”成了民间俗语。《喻世明言》说“两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西游记》说“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禅真逸事》有“莫道蜉蝣真似寄,人生何处不相逢”。《坚瓠集》有个笑话最有代表性:昔有御史以事责罚一吏,吏告免,偶曰:人生何处不相逢。御史怒曰...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到底应该如何去合成一个“愁”字呢?只需要在离人心上加上一个“秋”字便好,秋是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字眼,自古以来,便有无数文人墨客将秋天写进字里行间,把满心的惆怅失落都尽数交付给秋天,秋天有它特有的意义和使命,在秋天说再见,在秋天远离故土去向远方,在秋天思念可以思念的人...
“何处合成愁”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吴文英的《唐多令·惜别》。具体解析如下: 出处:该句是《唐多令·惜别》这首词的开篇之句,直接点出了词的主题——愁。 诗意:这句诗以设问的形式,巧妙地表达了愁绪的由来。其中,“何处合成愁”意为“愁是由何而来的呢”,而紧接着的“离人心上秋”则给出...
那么,人从哪里来,最终又将去往何处?我个人认为,佛教的答案,或许就是真相。为什么如此说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佛教提出“轮回”这一概念,佛教认为生命(一切众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觉悟者,一种是未觉悟者。对于前一种来说,所谓的生,是由轮回而来,因为未觉悟之前,他们都由于“妄想执著”和“苦...
由此可见,“天涯何处无芳草”并不是指爱情,它是诗人对更高人生境界的感悟。而“何必单恋一枝花”如果强加进去,整句话在意境上也会大打折扣,似有画蛇添足之嫌。今日
不必埋怨什么,不必纠结介意。拥有的都应该珍惜,逝去的只需收藏,淡看人生过往,何处不沧桑?总在烟火最深处,感受时光流逝太快,总在心里兵荒马乱时,才会抒发真情实感。往往是,最深的红尘里藏着生活的真相,最深的烟火中深埋着沧桑,眉间心上都是过往的时候,也就有了心头最近的抵达。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它是这样的,上联:“天涯何处无芳草”,嘿嘿,这个上联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相信听到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到接下去何必单恋一枝花!但其实这句是出自苏轼的《蝶恋花》之中,下句也根本就不是何必单恋一枝花。可以说这个上联就是一大白话,很是通俗易懂,不过想要给出经典的下联还是很有难度的。 那么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