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基础上的思想升华和理论创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纵深更为悠远、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现实意蕴更为深厚,可以说,“‘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
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何...
职业教育数字化平台不仅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和技术服务的场所,同时也是以数据为驱动、以线上线下互动为延伸的组织体系,其重要作用在于创造了虚拟化的职业教育活动空间,从而能够在打破职业教育治理传统形态、创新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虚拟、泛在、...
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即如何通过个体的口头叙事及由此建构的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实现对一个时代及其上所承载的宏观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解;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为?尽管有关历史或事件的口头叙事的主体是个人,但通过口述史研究能够激活命运共同体及其成员的认同感
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为例 摘要:“作为方法”,从涂尔干的角度出发,不过是将某种东西或路径视为获得普遍性知识的手段而已;而沿着米尔斯提倡的社会学想象力的锻造意蕴出发,则意味着如何将具体情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社会结构上的“公共议题”。借助“新中国工业建设...
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为”?即,一位历史研究者或社会科学家通过采集口述史料究竟能干什么? 口述史最主要的特点有二: 其一,它是有关历史或事件的口头叙事; 其二,可能更为重要的,这一叙事的主体是个人...在《论集体记忆》的序言中,刘易斯·科瑟意识到个体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在哈布瓦赫手上获得了恰如其分的处理:...
“现象学社会学”代表人物彼得·伯格和托马斯·卢克曼所合著的《现实的社会构建》(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自1967年出版以来至今多次重印,颇受称引,已经成为知识社会学讨论中不大可能绕过的一本著作,被誉为社会建构论的“圣经”。该书包含一篇绪论、三章主体内容和一章结论,以人和社会的关系为主轴来探讨...
关于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何以可为,即其未来发展趋向和工作着力点,则应着重从制度机制建设、经济要素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层面探寻其现实路径。一是在制度机制建设层面,畅通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和平等交换的制度性通道,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县城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动力保障。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顶层...
二、何以“张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两个范畴 社会工作如何定位呢?党与社会工作是一种什么关系?从政策文本来看,党是核心,社会工作是一种重要的协同参与主体和力量;从内在价值来看,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以服务使用者为本的社会服务。两者的价值指向具有天然的同一性。然而,上述...
上文已经分析了数字新闻时代蕴含的公共性因子,并且认为数字新闻的公共性具有可实现的必要条件,接下来探讨数字新闻的公共性何以可能的路径。 (一)基本设想:推进制衡的深入扩大化 中国传统社会缺少“私”的根基,从而不具有公私的根本对抗性,并且缺少哈贝马斯想象中的公共空间资源,现代社会追寻和反思新闻的公共性价值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