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们一起高昂头颅,挺直胸膛,自信而大声地念出来:何为华夏?有文明之美谓之华,
何为华夏?华夏,初为古代中原地区的自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戎狄...
“华夏”的基础 许倬云先生在《经纬华夏》中将中华大地的演变组织为三个核心区:第一区在黄河流域,从关陇到渤海。第二区是长江流域,从上游到“吴头楚尾”的长江口和太湖一带。第三区是从西南云贵地区延伸到南岭、武夷山以南的沿海一带。三大核心区之间的互动,是华夏文明本身从成长到成型的“诗歌”。许宏老师...
何为“华夏”?何谓“中国”?所谓“华夏”“中国”,古人是如何定义的呢?关于“华夏”之谓,《春秋左传正义》曰:“华、夏,皆谓中国也。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又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中国人”是具有...
“华夏”二字金文象形图形如下: 其中的“华”字象形图形由“鹰隼加芦苇”组成。 “鹰隼”是上埃及地区的图腾,而“芦苇”是下埃及地区的图腾。这两种图符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是上下埃及的统一。这组图符反映在古埃及的纳尔迈黄帝调色板上,见下图: 下埃及的芦苇符号: ...
这一时期的“夏”限指中原地区,“居楚则楚,居越则越,居夏则夏”(《荀子》),此时“华”字开始用于文字表述中,“二字可单用,亦可以合用,夏和华二字互举为文,与裔和夷二字互举为文相同”。《左传》里的记载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今而始大,比于诸华...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
一派认为,“华夏”是民族的名称,这一观点又分为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夏这个名词由“夏水”而得。人们通常认为,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则是,华夏实际上是历史上夏族的一个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肃、河南、山西一带,后来这个民族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