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按秩品高低授予官田、种地人(“燕齐”)和养廉银。 实行回避制度,大伯克不得在本城任职,中小伯克不得在本村任职。 在天山以北的伊犁,清廷也任命了伯克管理维吾尔移民塔兰奇事务。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废除了伯克制,仅保留级别较高的阿奇木伯克、伊沙噶伯克头衔。被裁撤的伯克充当了汉地“乡绅...
对于哈密、吐鲁番、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地,维吾尔族居民虽然从事农业,但因某些首领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的叛乱中立有战功,同时实行扎萨克制和伯克制。在天山以南其他地区喀什依照当地民习沿用旧有的伯克制。 清乾隆甘四年(1759)年的喀什噶尔地区的定边将军兆惠,调查得知该地有阿奇木、伊沙罕、商伯克、哈子、密喇布、...
在那个时候的情况下,伯克制算是精准地解决了新疆这个难题,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安定治理的成果。有数据表明,乾隆时期,伯克管理着六十多个城邑,以及五十五万人,这在当时那规模是相当大的。经过近百年的运转,还培养出了专门负责事务的回疆官员,给国家提供了不少人才。不得不说,从短期来看,伯克制是很及时的一招...
一、伯克制的来源及管理制度 “伯克”是突厥语的音译,意思是王、首领、统治者。早在唐末宋初的时候,西域的天山南部地区的回鹘就的城邦和部落中就采用伯克制度。 到后来大元帝国的时候,西域在察合台汗国管辖之下,实行的是行省制,先后设立过阿姆河行中书省、阿力麻里行中书省、别失八里行中书省等。在明代西域又被...
清朝在新疆推行伯克制,坚持了"以俗而治"的理念,充分尊重当地穆斯林人的风俗习惯,维系社会运转的基本架构。整个制度设计精巧细腻,贯彻了"回人治回"的核心思想。首先,伯克的任命体现了民主与规范相结合。大城设办事大臣,小城设领队大臣,他们首先要遴选备受当地民众信任的有声望人士作为伯克人选,经过实地考察、品行评估后,...
伯克制是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历史上以“伯克”统领地方事务,具有封建领主制性质的统治制度。“伯克”为突厥语音译,意为“首长”、“王”、“头目”、“统治者”、“官吏”,后成为对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吏或头人的称号。伯克原为世袭官职,一直延袭至和卓统治南疆时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平定和卓叛乱,统一新疆,...
同时还垄断水利,囤粮贵卖,私用肉刑,草菅人命,奸占妇女,横行乡里,使广大贫苦维吾尔族人民,备受凌虐,纷纷奋起反抗。光绪十年(1884),清朝政府在新疆设省后,将其废除代之以州县制。但伯克品级仍被保留,以“士绅”相待。有的伯克还充当州县衙门的书吏或乡约。其势力和影响此后仍延续甚久。
伯克制度 释义boke zhidu 伯克制度(卷名:民族) 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历史上以“伯克”统领地方事务,具有封建领主制性质的政治制度。“伯克”系突厥语的音译,意为“王”、“首领”、“头目”、“统治者”、“官吏”以及“老爷”、“先生”,在新疆,是维吾尔族地方官吏的总称。一般认为唐代文献上的“匐”即是“伯克...
伯克制与札萨克制区别如下:1、伯克制在新疆建立的渊源"伯克"原是维吾尔族百姓对统治者的一种通称,类似于汉族所称谓的"长官""老爷"一样。这一称呼起源甚早。2、札萨克制驻扎大臣指导下的伯克制以及理藩院监理下的札萨克制,这充分体现了清政府对新疆治理采取"分治与制衡相济互补"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