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通过明暗对比的精细化处理,将强烈的明暗光线聚焦于几个主要人物身上,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在作品中,“伦勃朗光影”不仅照亮了整个画面,延伸了画面微观细部,便于塑造了衣饰珠宝的肌理,也衬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夜巡》中的“伦勃朗光影” 《夜训》成为伦勃朗笔下《最后的晚餐》和《创世纪》,也成为其最杰出...
伦勃朗的顶峰之作是肖像画,他运用明暗对比法和写实的呈现方式,让人物栩栩如生。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他的妻子莎斯姬亚·伦勃朗和斯托芬这两位女性原型。伦勃朗一生留下了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伦勃朗的绘画风格在不同时期有着显著的变化,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探索密切...
伦勃朗《刺瞎参孙》1636年 206×276cm 法兰克福施耐德艺术馆 《刺瞎参孙》是伦勃朗作品中少有的表现极致冲突的画作。画面中大利拉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抓着剪下来的头发仓皇而逃,倒在地上的参孙面对敌人毫无还手之力。伦勃朗将人物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和强烈的明暗对比之下,从而制造出卡拉瓦乔式的戏剧冲突。伦勃朗《杜...
伦勃朗是巴洛克时期重要的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巴洛克元素,同时也与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伦勃朗的绘画中,他强调明暗对比和戏剧性效果,善于运用光线和影调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情感。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此外,伦勃朗还擅长运用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描绘人物形象和...
澎湃新闻获悉,6月2日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NGV)新展“伦勃朗:真实生活”以时间为序,从伦勃朗早年在莱顿到1631年移居阿姆斯特丹,再到声名鹊起和最终破产;从最初戏剧性、巴洛克风格到后来带有思考和内省作品。展览追溯了伦勃朗四十年来创作生涯的演变,展示了伦勃朗的艺术经历及其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整体...
伦勃朗在艺术之路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他的教育经历并不复杂,但在绘画上的天赋却使他在当时的荷兰艺术界迅速崭露头角。他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包括家庭的幸福和悲剧,以及财务上的起伏,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伦勃朗的艺术风格深受巴洛克时期的影响,但他又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元素。他的画作...
伦勃朗,《睁大眼睛的自画像》,1630年 通过应用早期现代艺术理论和关于艺术训练的想法,或许可以将伦勃朗早期的自画像和许多小的雕刻和蚀刻自画像解释清楚。正如马乔里·威斯曼(Marjorie Wiesman)所指出,在近代早期为画家撰写教学文本时,弗朗西斯库斯·朱尼乌斯(Franciscus Junius,1637年)和卡雷尔·范·曼德(Karel ...
《浪子回头》是伦勃朗生命最后一幅大尺幅油画,画面具有意境深沉、使人凝思的艺术感染力。画面集中紧促的光线与构图,凝固了一个感人瞬间,组成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 这是黑暗的人性,被温柔的慈爱和宽恕照亮的瞬间。……无论从宗教还是人性方面,此作都超越了任何其他巴洛克画家的作品。
《夜巡》(The Night Watch)是伦勃朗于1642年创作的一幅画作,这幅画作以其巨大的尺寸(363 x 437厘米),戏剧化的光影使用(温暗主义),以及在传统的军事团体肖像中描绘出的运动感而闻名。画中描绘了以弗朗斯·班宁克·科克队长(Frans Banninck Cocq)和他的副官威廉·范·鲁滕布尔赫(Willem van Ruytenburch...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通称伦勃朗,1606年~1669年)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茵是荷兰美术黄金时期的最伟大人物,他不仅是油画家,作为素描和铜版画的名家也十分杰出。伦勃朗的初期经历是一段辉煌成功的故事。他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