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证候诊断详解 口噤(根据仲景的描述,这是一种病状。患者面色赤红,目光灼热,摇头不已,突然牙关紧闭,背部反张。这是由于风温邪热被火烤所致,如同受到惊吓一般。万全曾指出,伤寒是由肺热转移到肾,进一步转变成痉挛的症状。)筋惕肉(仲景描述,若脉象微弱,汗出畏风,误服大青龙汤后,会导致筋肉跳动,全身颤...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说的“并凭脉辨证”以及在论中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都是强调辨证对于论治的重要指导作用。古贤对《伤寒论》证候进行过多层次研究,但对其证候概念及其分类方法仍无统一认识,这不但有碍于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确立,而且也不可避免地有碍于中医疗效的提高。笔者...
咽喉干痛(伤寒,脉浮,咽中干、痛,而吐逆者,甘草半夏汤主之。又云,少阴证者,必咽痛。) 多眠好睡(此证大约有四,少阴,狐惑,风温及小柴胡证。) 夜不得眠(此证大约有六,具在歌中。) 心下悸动(伤寒脉结代,心下悸动者,炙甘草汤主之。) 腹中雷鸣(寒气相搏,则为雷鸣,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者,...
浑身壮热(仲景云.阳明受病.则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又太阳中风与伤寒皆发热.) 以上七十二证.或必死.或可治.浅深虽不同.要之对证用药.斯过半矣. 附:古医伤寒论见 伤寒十六症 伤寒者.寒伤营血脉浮而紧.头痛发热.无汗恶寒.伤风者.风伤卫气...
所以,《伤寒论》的第一条,即通过列叙太阳风寒表证的共同主症,开始讨论太阳病乃至伤寒病,本书亦首列太阳主证中的伤寒表证,以后才逐次展开太阳经的其它证候以及《伤寒论》中的各种病证的讨论。 一.伤寒(表实) 【相关原文】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
一是《素问·热论》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确指出“伤寒”为外感热病之总称,此即后世所称之“广义伤寒”。 《难经·五十八难》亦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何以把外感热病总称为伤寒?后世医家曾作过论证。
从疾病分类的角度看,营卫失和可视为一个独立的证候,从《伤寒论》来看,张仲景也只采用桂枝汤一方来通治这两种不同的营卫失和证。然从《伤寒论》在52条和53条中叙症的差异来看,以及从临床事实来看,营偏虚的营卫失和与卫偏虚的营卫失和,在现症、机理及治疗等方面,仍同中有异,对二者进行仔细的鉴别,不仅是深入...
风、湿、寒邪犯表,正气与诸邪相争于表,则脉应之而现浮;脉兼涩者,乃属湿邪阻滞体表营卫及经脉气血运行所致,涩脉主湿邪痹阻的例证如《伤寒论》177条“风湿相搏”所致的“脉浮虚而涩”的桂技附子汤证,又如273条太阴风湿“四肢烦疼”而脉现“阳微阴涩而长”等等,其涩脉即为湿痹所致;至于脉兼弦象,则为本证...
伤寒临床总结之一: 失眠辨证论治, 1,伴眩,用温胆汤, 2,伴胸腹动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3,伴胸满,烦,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4,伴腹痛,舌红,用黄连阿胶汤, 5,多疑,恍惚,皮肤干,用酸枣仁汤, 6,精神萎糜,归脾汤, 7,伴心慌,舌暗,用血府逐瘀汤。
伤寒之候.悉须审别.证传唯六.足三阴三阳为六经证.经常有九.六经外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证也.阳表阴里.表为阳.里为阴也.传变两感.传为次第传经.变为不传经而成异证者.阴阳俱病曰两感又曰双传.谓表里证俱也.病有坏异.有失于治之误为坏证者.有形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