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方剂量的认识介于两汉时期,按照度量衡考证应该在1斤折合在220-250g左右,亦即1两折合13-15g左右,比较贴合当时的临床应用场景。 四、伤寒论经方,一升、一把、一枚分别是对少克? 伤寒论中对于药物的描述,有时是一个,一枚,有时是一升、一把、一尺,或者干脆写成“如梧桐子大小”,那么药用的剂量到底是多少...
建议:前三天,可先用小剂量。如果疗效确定,再适当增加也不迟。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你没有太多经验,这个剂量相对安全,效果也较快。如果辩证精确,1-3天,可以见效。 5. 煮药、服药 《伤寒论》起源于《汤液经》,《汤液经》的作者是伊尹,伊尹早期是高级厨师,所以煮药即是熬汤。 所有的药煮一次即可,煮第二次时,...
关于剂量的问题,医圣仲景明确指出:“大黄三两、芒硝三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只有通过严格的剂量控制,才能确保药物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避免潜在的风险。 这种精确的计量方法,无疑给当时的医生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
总结:剂量换算是连接古今中医的桥梁,需平衡历史真实性与现代安全性。建议结合具体病情、药物炮制及患者体质个体化调整。
傅延龄教授把它归纳了一下,《伤寒论》中的一两折合成现代剂量的有1.0g、1.2g、1.6g、3.0g等。这里面有很多是有文献依据的,有很多完全是臆测的,有很多是书抄书的。那么现在比较靠谱的是哪个剂量呢?就是13.8g,这个剂量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范吉平教授在前几年曾经写的一本关于《伤寒论》药物剂量考据的书里明确...
如果严格按照仲景的原文用法,本方剂量应该取桂枝汤的九分之四,越婢汤的九分之二,然后合在一起;桂枝二麻黄一汤应该取桂枝汤的九分之四,麻黄汤的九分之二,然后合在一起。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自己换算一下,这里就不再展开讨论了。后人在注解《伤寒论》时,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理解和...
《伤寒论》[1]113方中,有“半夏”的正方18首,《金匮要略》245方中有“半夏”的正方加上附方为32首,除去重复方后,则含有“半夏”的方共有44首。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
(完整版)伤寒论方现代剂量 伤寒论112方 一、太阳篇 1、桂枝汤方 桂枝15g 芍药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 2、麻黄汤方 麻黄15g 桂枝10g 炙甘草5g 杏仁10g 3、小青龙汤方 麻黄15g 芍药15g 细辛15g 干姜15g 炙甘草15g 桂枝15g 五味子10g 半夏15g 4、大青龙汤方 麻黄3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杏仁5g...
一种观点是根据临床常用量来估计,如1979年出版的《伤寒论选读》就将古代一两折合为3克,一升折合为60-80毫升或18-30克。另一种观点则基于考古发现,认为东汉时期的药物剂量应该以一斤220克,一两13.75克为标准。然而,这种剂量标准在实际临床中却难以推广,因为它远远超出了现代药典的规定范围。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