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脉浮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表证,因为也是往上往外走,表现在我们体表的一种脉象。“脉浮、脉缓、脉阴阳俱紧、脉阳浮而阴弱”,都出现在《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里,“脉阴阳俱紧”,也是在脉浮的前提下,因为我们人体有大量的体液、血液都在血管里,血管就是胀的,非常的饱满,就像那个打满了气...
(1)少阳伤寒表证一般不具备少阳半表半证的寒风郁火的症状,比如口苦咽干、心胸烦等这样的症状,少阳伤寒表证虽阳气不虚但是没有产生郁火,其病因是表有寒邪。(2)少阳伤寒表证不具备里证,如心烦喜呕、胸胁苦满(胀满),或胁下痞硬、或腹中痛、或心下悸小便利,以及喜呕的水饮内郁与郁火相争的少阳上中二焦...
六经辩证的核心在于“辨证施治”,它强调每个人的身体状态都是独一无二的,治疗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中医师通过观察表证和里证,结合脉诊,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科学,还极具人性化。通过六经辩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身体的运行规律,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当你发现身体出现不适时,不...
姚梅龄—少阳伤寒表证浩浩巴拉巴拉小佳佳 立即播放 打开App,流畅又高清100+个相关视频 更多 5735 0 29:46:27 App 姚荷生姚梅龄伤寒六经辨证完整版 2413 0 44:27 App 姚梅龄老师讲座2022-12-05 20-40-24-508 6744 5 01:10:43 App 1-2 姚荷生姚梅龄六经皆有表证 1.0万 3 12:59:01 App 《姚梅龄授课》...
当我们仔细研读《伤寒论》第350条时,可以发现当归四逆汤所治疗的患者表现出手足厥冷与脉细欲绝的症状,这与厥阴虚寒里证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进一步观察,当脉象达到“欲绝”的程度时,通常不会浮于表面,而是趋于深沉。实际的临床经验也验证了这一点,大多数接受当归四逆汤治疗的厥阴伤寒表证患者,其脉象表现为沉...
伤寒论中的表证和里证 表证是寒邪侵袭人体表面,导致无汗发热、恶寒恶风、头项强痛和身体疼痛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太阳经区域最为明显,因为太阳经主表。当人体出现这些症状而无汗时,通常表明表实,需要采用麻黄汤等强效解表药进行治疗。如果表现出轻微的发热和出汗,这通常意味着表虚,需要使用桂枝汤等温和的药物来...
“微喘”这种症状在太阳伤寒表证中多见。“腹满”是里证。“口苦咽干”,少阳证中多见这两种症状,那么就属于半表半里。——那么也就是说,阳明中风,也有半表半里证。不是只有少阳经才主“半表半里”。那么,为什么阳明中风会出现这些症状呢?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正气外泄。阳明中风,不出汗,但有发热,阳气...
太阳经证是有表证,太阳腑证是膀胱气化失常,小便不利。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秉持以内经六经学说解读伤寒论的学术思路,认为伤寒的六经病都有经证和腑(脏)证。现代的伤寒大家刘渡舟、郝万山等人就是坚持这种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下面我们结合《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几条原文,分析一下这种学说是否值得商榷。72,...
通过学习《伤寒论》以后,我终于明白了:表证本质是寒邪侵袭人体,束缚人体的卫气,卫气不能发挥温分肉的作用,人体就会出现恶寒的症状,这种恶寒的症状是病人自我感觉到的,不随烤火、加衣被而缓解。表证的概念是外感寒邪引起的,以恶寒、发热、脉浮、头项强痛为特征的临床证候。《伤寒论》中常以恶寒的有无作为...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这一条是进一步解释上一条,一般情况下,表证和里证都有的时候,我们先治表,后治里。但是当里证很重的时候,虽然有表证,我们要先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