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神昏、谵语,有幻视幻听,甚至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为阳明热证发狂,可取大承气汤与白虎汤合用。轻者外有烧热,内有便秘,膈上心慌烦热,用凉膈散主之。 太阳、少阳、阳明三经之病,比较的代表性的,即是这些方剂。伤寒三阳经之病证,概括进来是太阳经恶...
病情分析:病情诊断:根据你描述的症状,初步诊断为太阳伤寒证。这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全身沉重、头痛、发热、怕冷以及出汗等症状。 病因分析:太阳伤寒证通常是由于外感风寒邪气,导致营卫失调,卫气不能温煦肌肤,营阴不能滋养筋脉,从而引发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 治疗建议:针对太阳伤寒证,建议采用辛温解表,发汗散寒的...
芍药证,主挛急,行走难,足无力,下肢挛,伸不利,抓药证,疗效提。 阵发性,痉挛急,位不定,皆可与,腰肢痛,难步履,腹急痛,大便秘, 如栗下,最相宜,消水肿,通利机。腹肌紧,腹皮急,兼余症,皆可与, 肉松软、大便稀、无腹痛,不可与。配甘...
这个风寒两感证,其实是挺多见,一个人感冒了,常常有寒热往来,一阵寒,一阵热,有时出汗,有时不出汗,有时还有身痒,这个时候可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了。当然如果有伤风证,还是以伤风证治疗,伤寒证按伤寒证治疗。区别在于是有汗与无汗,一阵汗一阵无汗,一阵发热,一阵怕冷,桂枝麻黄各半汤,疟疾的寒热往来是有规律,一...
《伤寒论》名词解释,阳盛格阴证,内真热而外假寒,黄连解毒汤,石膏汤,承气汤,竹叶石膏汤,高热不退,刘永宽老师临床经验干货讲解总结。 1.0万 3 11:36 App 大柴胡汤。排便不爽,黏腻。伤寒论经方。中医学习。肝胆问题。养生调理。刘永宽讲伤寒。 4404 0 03:36 App 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心下悸有水饮,...
先顺时针来看一下有可能出现的症状,“太阳病,脉浮”、“太阳病、脉缓”,脉浮不仅仅是太阳病有,我们体系说的孤症不变,既有“脉浮”,同时又有“恶寒、头项强痛”这类症状的佐证之下,我们才可以把这个脉浮认为是阳性表证的疾病反应。为什么我们把脉浮归到表证里呢?就是在符合前面那个前提之下,它反应的...
《伤寒证症精解:老中医串讲伤寒实录3》中“证”“症”进行精解。全书共分6章,分别是伤寒证释、杂病篇释、伤寒症析、杂病症析、脏腑相关释、相关杂述说。全书以“证”对仲景学说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症”对仲景学说的具体内容作详细的论述,以“证”为纲,以“症”为目,既着眼于名家运用仲景理论进行辨证论...
一、确诊伤寒的证据有哪些 (1)发热,稽留高热为主要热型。起病第一周体温呈阶梯形上升,≥40℃。少数病人热型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型,发热持续在10~14天以上。 (2)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少数病人以腹泻为主。 (3)神经系统症状,病人可有精神恍惚、表情淡漠(无欲貌)、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
人体六经、十二经脉是一个整体,是相互联系、相系作用的,而不是孤立的。因此,读《伤寒论》某一证、某一方时,就不要孤立地认为“太阳病”就只是太阳经一经的病,“阳明病”就只能有“阳明经”一经的症状…… 比如“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太阳经走背、走表,风是阳邪,邪风使人体玄府(汗毛孔)开泄,会导致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