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撰著,晋代王叔和编次的中医著作[1],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学著作[2]。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3]。 3张 该书载方113个,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并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条评价 好评98% 白云阁本 伤寒杂病论 (汉)张仲景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伤寒论书籍 2000条评价 好评98%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胡希恕医学全集 冯世纶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师承学堂 书籍 10000条评价 好评99%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原版正版 白云阁...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书名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热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工作者必读的经典著作,但其原文晦涩难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没有一定的古文基础,背诵起来难度很大。目前一些现代的译文版本参差不齐,有些难以表达古人的原意,有些显得冗长拖沓,不但浪费学习者的宝贵时间,也可能将人们引入歧途。现将四大经典的原文,用...
《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书。自宋治平梓板简称《伤寒论》,而林亿等人又有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则专论杂病,这一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为了正确理解本书起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杂病,以及伤寒与杂病的...
在现存敦煌卷子本中尚保存有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这部唐代古籍共有百十余方是出自“汤液经法”,而这些方剂又与《伤寒杂病论》中的相应方剂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史实雄辨、有力地证明了汉代张仲景继承了《内》《难》二经以来的医学成就,并用自己毕生临床实践整理、丰富和发展了古“经方”的医学...
第一个方法是把伤寒与杂病结合起来一块儿研究。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们可以把《伤寒》和《金匮》放在一块来研究。《伤寒杂病论》可以用《黄帝内经》的理来解。这里多说一句话,有《黄帝内经》就有《黄帝外经》,《黄帝外经》丢失了,有些老师说根本不存在《黄帝外经》,大家如果认真地学习...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是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汉代张仲景述、罗哲初手抄的一本伤寒金匮类中医文献。内容简介 全书十六卷。内容包括平脉法、六气主客、伤寒例、杂病例、温病、伤暑、热病、湿病、伤燥、伤风、寒病、六经病证治、霍乱吐利、痉、阴阳易差后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
《伤寒杂病论》全文  张机,字仲景,河南南阳人,曾做过长沙太守。他睿智而贤德,十分体恤百姓疾苦。眼见患病的人日益增多,他便在繁忙的公事中抽出时间,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坐在大堂上给百姓治病,分文不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