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或已发热,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病发热而恶寒,邪发于阳也;不热而恶寒者,邪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发于...
庞曰:有三阳阳明者,其太阳阳明,本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也;少阳阳明者,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大便难也;正阳阳明者,病患本风盛气实,津液消铄,或始恶寒,汗出多,寒罢而反发热,或始得病便发热狂言也。 凡阳明证俱宜下,唯中寒恶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
《伤寒总病论》第一次将温病放于同伤寒平等的地位认识和辨治,不再从属于伤寒,对后世温病学科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伤寒总病论》从病因上将温病分为两类,一类是伏气温病,由冬时感受寒毒之气,伏藏人体脏腑之间,至春夏阳气升发之时而引发,如《伤寒总病论》中说:“...
《伤寒总病论》为宋代医家庞安时所著,共6卷。庞安时为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发挥甚多。全书重点针对病因、发病两方面进行阐发,力倡寒毒、异气说,提出伤寒、温病分治法,其中,对温热病的论述非常有特色,指出由异气所致的温热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文...
庞安时曾撰有《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等,此三书均已失传,唯存《伤寒总病论》一书。此书成于元符三年(1100),有黄庭坚序、苏轼回帖各一。卷一首列叙论一篇,阐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认为治伤寒主要应从病因入手,并结合体质、地理、气候等进行探讨;然后阐述六经诸证。卷二阐述汗、下、水、吐、灸、...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少阴当言太阴。按太阴证内有脉浮缓,手足温者,系太阴。太阴当发汗,证属青龙汤;似桂枝证,反无汗而脉紧;似麻黄证,反身不疼而脉浮缓。)太阳病,项背KTKT,无汗恶风, 葛根汤主之。 葛根(二两)麻黄(一两半)桂枝(一两)甘草(一两)芍药(一...
简介:《伤寒总病论》6卷,约成书于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庞安时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结晶。书中前三卷论述伤寒六经证,后三卷论述暑病等热病。卷一叙论重点对外感病的病因、病机、分类、传变、治疗、预后等进行了阐述,提出“寒毒”概念,并统论六经分证;卷二论述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将《伤寒论...
简介:《伤寒总病论》6卷,约成书于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庞安时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结晶。书中前三卷论述伤寒六经证,后三卷论述暑病等热病。卷一叙论重点对外感病的病因、病机、分类、传变、治疗、预后等进行了阐述,提出“寒毒”概念,并统论六经分证;卷二论述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将《伤寒论...
伤寒总病论,中医:伤寒总病论的功效与作用,伤寒总病论介绍及知识点,中医大辞典。书名。6卷。宋·庞安时约撰于1100年。卷1叙述六经分证;卷2谈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3论析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卷4~5列述暑病、寒疫、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