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不同 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 副伤寒:可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 2.症状不同 伤寒: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副伤寒:症状与伤寒相似,但相对较轻,病程较短。 3.传播途径相同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即食用...
伤寒与副伤寒的区别通常有病原体差异、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等。 1.病原体差异: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而副伤寒则由其他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引起,如甲型、乙型和丙型沙门氏菌。 2.临床表现:伤寒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玫瑰疹、肝脾肿大等,而副伤寒的症状相对较轻,可能表现为间歇性发热、腹痛和腹泻。 3.治...
1.病原体不同:副伤寒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某些细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相比之下,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这种细菌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2.临床表现有所差异:副伤寒的症状通常较轻,可能包括发热、头痛和肌肉疼痛等,而伤寒的症状更为严重,包括持续高热、腹痛...
病情分析: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不同的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伤寒主要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而副伤寒则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包括A型、B型和C型)引起。 伤寒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持续高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腹痛和便秘,有时也会出现玫瑰疹。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肠穿孔或出血等并发症。 副伤寒的症状与伤寒...
1、病原的不同。副伤寒一般包括甲、乙、丙三种副伤寒沙门菌导致。而伤寒仅由伤寒沙门菌引起。 2、热型的不同。副伤寒一般体温波动比较大,稽留热相对少见,热程比较短。副伤寒甲大约三周,副伤寒乙大约两周。而伤寒一般在四周左右。 3、皮疹的不同。副伤寒皮疹出现比较早,直径比较大,颜色比较深,量比较多,可以遍布全...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本病分布中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脉缓、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伤寒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
伤寒与副伤寒症状 临床症状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一)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75%~90%),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本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二)极期...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典型伤寒患者常有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等特征性表现,有时还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等并发症;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比,病情相对较轻,症状不典型,表现多样化,且不同类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并发症相似。
1.肥达氏试验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即肥达反应阳性者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检查中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共5种,目的在于用凝集法测定病人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病程第1周阳性反应不多,一般从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渐增高,至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