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证定罪通常指的是犯罪案件中,法庭所面临的证据量非常充足,多个证据都能够证明被告的犯罪事实,从而导致被告被判定有罪的情况。在刑事审判中,法庭会依据证据来判断被告的罪责,并做出相应的定罪和量刑决定。众证定罪是一个常见的法律原则,它要求判决案件时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对被告的定罪。这些证据...
无一吏持片纸扣门,问所当之罪……如臣所坐,未尝移狱别推,未尝托疾避罪,大理寺何名辄用众证。”(64)《与万俟参政书》又曰:“公案无一字书押,以众证为罪。”(65)总之,大理寺逾越三问程序,迳行拘捕、拷掠直至众证定罪的司法
《唐律疏议·断狱》以议请减老小疾不合拷讯条首次明 确作出规定,《宋刑统》以不合拷讯者取众证为定,《大明律》和 《大清律例》以老幼不拷讯条沿袭作出规定。这一规则的适用包括 三类情形:一是据众证定罪,二是不得令其为证,三是证人证言为 伪。 一、据众证定罪规则在证据规则体系中的地位 据众...
法律规定的根据一定数量的证据才能定罪的诉讼制度。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国家实行法定证据制度,由法律预先规定各种证据的效力、取舍及应用。中国唐律规定,对八议范围之内的贵族官僚不得拷讯,皆据众定罪。 即3人以上明证其事始可定罪,如仅有2人证实,或者5个证人之中只有3个证实,另2人证虚,则不得定罪。这种规定不仅是...
(一)“据众证定罪”规则 54 2023-01 3 三、中国古代刑事庭审证据调查程序的证据规则 40 2023-01 4 (二)判官亲自审案原则(西周“五听”内涵着判官必须亲自鞠问♥亲自判案) 35 2022-08 5 商周时期的审判已经呈现出据口供裁判的雏形,秦汉得以确立,唐宋以降发展成熟、完备 ...
【摘要】“据众证定罪”规则在中国古代的证据规则体系中具有独立地位。该规则从适用对象上来看,体现了儒家礼的精神,亦即差异、恤刑;从规则本身来看,是依据“是否适合拷讯”来选择证据的适用。“据众证定罪”规则包括“不得令其为证”、“证人不言情”和“证人证言为伪”三种情形。中国古代律例规定“属于相容隐范围...
内容摘要:据众证定罪”规则在证据规则体系中的地位,据众证定罪”规则之情形,不得令其为证”情形,第一,属于相容隐范围的人,第二,年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和笃疾者(恶疾、癫狂、两肢废、两目盲等,第三,监生、妇女一般也不能出庭作证,证不言情”情形,据众证定罪”之“众”的适用,质之众证:“干证当面对质.....
关于我国《唐律》中“众证定罪”表述正确的有A.“众证定罪”中的“众”指的是三人以上B.“众证定罪”是对“罪从供定”的一种必要补充C.“众证定罪”是出现“疑罪”时的一种特殊补救原则D.“据众证定罪”的案件即使证据不足也不能“诬告反坐”E.断案时对患有疮病尚未治愈者不
唐代对“议、请、减、老、小、疾”这些不适合拷讯的涉案当事人,实行“众证定罪”原则,即至少有三人作证才能定罪;为获取证词,唐律允许拷讯证人。这一原则说明唐朝(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