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日含义解释 伏日[ fú rì ] ⒈ 又称“伏天”。节令名称。始于每年7月中旬,止于8月中旬。伏日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朗少雨,月平均气温可达28伏日29 °c,最高气温可达38伏日40 °c。此时有些地区常发生伏旱。
伏日 百科释义 报错 伏日,又称伏天。三伏的总称。古代也专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古人以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之。一般说“伏日”是指入初伏的那一天。 查看百科 注:百科释义来自于百度百科,由网友自行编辑。©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百度首页 问题反馈 商务合作 关注微博 ...
伏日产生于先秦,兴盛于秦汉,是秦汉时期民间最为重要的两个节日之一,直到唐宋时期也有很多人在过这个节日。伏日起源可能有多种说法与认知,但是这个节日的主要性质与活动内容却是确定的,那就是——避暑气 、 镶热毒 ,故而古人在这一天的讲究也非常多。 吃辟恶饼 伏日的起源既然与祭祀与辟邪有关,那么古人们在这一...
拼音fú rì 怎么读 【伏日】的意思 三伏之日。自夏至后第三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有三伏,共三十日,称为「伏日」,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久之,伏日,诏赐从官肉」也作「伏天」、「三伏天」。 来源:-- 词典修订版
伏日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朗少雨,月平均气温可达28~29 °c,最高气温可达38~40 °c。此时有些地区常发生伏旱。 基本解释 伏日[ fú rì ] ⒈ 三伏之日。自夏至后第三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有三伏,共三十日,称为「伏日」,为一年中...
伏日 成语(Idiom):伏日发音(Pronunciation):fú rì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夏天天气炎热,阳光炙烤,人们难以忍受。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伏日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伏”指的是躲藏、隐匿,第二个字“日”指的是太阳和天气。伏日形容夏天的酷暑,天气炎热难以忍受,仿佛太阳火辣辣地炙烤人们,...
《伏日》是诗人王夫之创作的一首诗。作品原文 朱火弥清昼,凉宵候久晴。光摇千嶂迥,风定片云轻。老病从欹枕,交游忆耦耕。东方何意绪,割肉傲公卿。作者简介 王夫之(1619一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今湖南衡阳)人。明崇祯举人,明亡不仕,筑土室于湘西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i中国哲学史上...
伏日 《伏日》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伏日 屋山竹树带疏蝉,净扫风轩散发眠。老子平生无长物,陶诗一卷枕屏边。
伏日 九衢三伏涨黄尘, 病发萧萧挂葛巾。 正好关门消永日, 可堪曳履见时人。 惊风梧叶常疑雨, 窥户薇花不是春。 睡起北窗修茗供, 月团香细石泉新。 除夕 文徵明·明 拨尽炉灰夜欲晨, 不知飘泊潞河滨。 灯花自照还家梦, 道路谁怜去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