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说他写《中国孤儿》是“孔夫子思想的戏剧化表现”。中国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把有知识的人当做贵族来尊敬,这种做法也让伏尔泰不禁大为赞赏。伏尔泰本人也很喜欢“中国风格”艺术,在他写作的书房里就有这类风格的装饰。正如《中华文化大观》一书中所提到的, 中国文化在启蒙时代对欧洲思想家产生...
伏尔泰,这位18世纪的欧洲顶流,不仅是个哲学家,还是个中国迷。他自称读过所有关于中国的书,还拜访了20多个去过中国的人,简直是个中国通!他在《哲学书简》里狂吹:“中国是世界上最明智、最文明的国家!”这波安利直接让法国财政大臣波尔丹也跟着上头,说:“要治好法国的病,就得灌点‘中国精神’!”伏尔...
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 ①体现了公平
也正因如此,伏尔泰一度希望用中国的模式来对法国进行全面改造。他甚至还在自己的戏中将自己当作中国人,对中国进行赞美:“在当初我也曾私下有过一个念头,想用我们中国文化的力量,把这一只野心勃勃的狮子(法国)收服过来,用我们的礼教道德感化这个野蛮的鞑子,叫它归化中国。”“我们中华民族从古以来,有的是高尚...
伏尔泰与中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启蒙时代的伏尔泰将中国描绘成一个理想的国度,然而当时的清朝中国并非如他所述般美好。这引发了一些批评,有人甚至因此质疑伏尔泰的理解。但在我看来,这些质疑可能过于苛刻。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赞美,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表达,而非对现实状况的准确描述。类似的情况在互联网时代也屡见...
同样强调礼教作用,伏尔泰的看法,与孟德斯鸠不同。孟德斯鸠讲的是,礼教挽救了中国专制政体;伏尔泰却反着讲,说礼教使中国克服了君主专制。在伏尔泰看来,中国政府本身,就是开明君主制的典范,中国政治伦理化,使政府呈现出理想国的模样,对此,他赞叹不绝,说:我们对于中国人的优点,即使不至于五体投地,但最少...
面对这个最具说服力的历史事实,伏尔泰终于领悟到了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真正含义:与先祖并列的孔子,并非一个宗教人物;至于后辈们对他的叩拜行礼,亦当如祭拜祖先一样。实出于一种敬重。显然,孔子并非如他先前所理解的那样,是中国正统宗教的教主,而是一位古代的贤哲。他的学说和行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切:从...
”中国人的史书没有上溯到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更未提及荒诞的盘古开天神话,不像波斯人、印度人、希腊人那样全都上溯到万物的起源及宇宙的形成,对此伏尔泰说:“这种狂妄,中国人一点也没有。他们的史书仅仅是有史时期的历史。”中国人的史书排斥神话与传说中国最早的史书是《尚书》,以帝尧为开篇。在《尧典》里...
伏尔泰对于中国文化的解读 一、伏尔泰眼中的中国文化 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在当时的欧洲,中国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伏尔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中国文化,他把中国文化看作是一种充满智慧和理性的文化。在他看来,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有着很高的价值。儒家...
伏尔泰的上述解释不一定正确,但把各地的人类与其所生活的土地(自然条件)联系起来理解,是历史学走向科学的重要一步。把东方的悠久文明归之于这里的自然条件,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新的观念。由此,伏尔泰指出,各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他说道:“我们在其他篇章里,也曾一再指出,跟一个例如中国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