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廷发布上谕:“时处今日,唯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表示“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1912 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写道:“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2)影响:有利于加强统治者和中央的权力;有利于激励官员勤于政事;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混乱问题。(每点2分...
清末“新政”中提出的“预备仿行宪政”是指清朝末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压力,清朝统治者决定推行改革,以加强国家实力和改善社会状况。在此背景下,1906年,清朝宣布预备仿行宪政,这表明清朝有意实行西方国家的宪政体制。具体来说,“预备仿行宪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设立议会:清朝计划在预备...
预备仿行宪政根本目的是延续反动统治。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在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
那慈禧太后下诏变法,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开始实行「新政」,在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希图挽救濒临灭亡的清朝。其实也是为平息反清情绪,巩固其统治地位 00分享举报相关问题 清末“新政”中提出的“预备仿行宪政”是什么意思?2014.01.11 查看更多关于清末“新政”中提出的“预备仿行宪政...
解析 B 正确答案:B 解析:1905年清廷提出“仿行宪政”,派遣以载泽为首的五大臣赴欧洲、日本等地考察各国宪政,史称“五大臣出洋”。同年,为表示朝廷对立宪之事的慎重,仿照日本“明治维新”设立考察政治馆的先例,设立“宪政编查馆”,专责从事宪政准备工作。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初步仿行了“利君”“利民”而独“不利百官”之君主立宪政体,还动用政府资源以“开民智”的形式对民众进行宪政、自治及行使民主权力等系统训练,进而达到制衡官僚集团的目的。清政府此举( ) A. 维护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 B.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尖锐矛盾 C. 本质上仍是中...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的时间是1906年。在国内外形势压迫下,特别是官僚、士绅要求立宪呼声中,以及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日本战胜君主专制的俄罗斯帝国刺激下,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的根本目的延续清政府的统治。预备立宪内容:预备立宪的工作相当艰巨,非一朝一夕,清末的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地方自治。预备立宪后果: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
一、由实施新政到仿行宪政(一)宣布“变通政治”,实行“新政”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顽固的统治集团,从来是恪守“祖宗家法”、反对革新的。正是在奉行祖制的名义下,血腥镇压了戊戌变法,使得改良主义的君主立宪运动遭到失败。然而曾几何时,就是这个顽固统治集团也举起过新政的旗帜畅言变法,这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