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主冉闵以20万大军迎击,双方交战于苍亭(今南乐县西三十五里),张贺度等军大败,被斩2.8万余人。冉闵将靳豚追斩于阴安(今河南清丰境),尽俘其部众而归。此战双方兵力均达20万,但实际上应有一半是支持和补给的辅兵与民夫等,即双方战兵数量均在十万左右。冉闵派出尚书左仆射刘群为行台都督,使其率领...
仓亭之战展现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能够准确判断形势,抓住战机,以强大的攻势迅速击溃了袁绍的军队。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增强了曹操的军事实力,也提高了他在北方的政治地位。同时,仓亭之战也再次证明了在战争中灵活运用战术和保持军队士气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仓亭之战是东汉末年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可以说苍亭之战是十六国时期较为经典的一场大兵团作战,此战两国皆投入近20万大军,可谓是旗鼓相当,但是在兵力上两国虽都不占优势,可是在装备上显然后赵的实力要高于冉魏军,但是最终却是冉魏赢得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冉闵对于部队的决定性的战略安排。 冉闵先是示敌以弱,以绝对弱势的部队来吸引住后赵的全国精...
仓亭津也是渡河南下威胁兖州的一个地点或者渡口。袁绍屯兵在仓亭津,或许是希望能够继续保持对曹操的军事威胁;或者直接再从仓亭津进攻曹操。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袁绍就像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不顾客观条件,一心想要翻盘。从袁绍这个人物的生平经历和性格,是很有可能出现这个心理的。然而“官渡之战”对曹操和...
公元201年冬,历史上著名的仓亭之战爆发,也被称为平丘之战,这场战役发生在东汉建安六年。在官渡之战失利后,袁绍重整旗鼓,纠集七万兵马,向曹操发起挑战。曹操则在献帝的支持下,获得了北方诸侯的五万援兵,共同对抗袁绍。四月,曹操在仓亭大破袁绍,袁绍因此遭受重创,同年五月不幸去世。这场战役...
仓亭之战 (201年 - 201年)仓亭之战,亦称平丘之战,为袁绍和曹操继官渡之战后所对峙之最后一场战役,袁绍在这场战争中凑足七万余兵力攻曹,曹操由于汉献帝之故,命北方各路诸侯赐兵五万攻袁。东汉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四月,于仓亭大破袁绍,隔年五月袁绍吐血而亡。此战最终决定了黄河以北...
在建安六年的四月,一场关键的战役在仓亭展开。袁绍率领大军自平丘渡过黄河,意图通过陈留这条路线直取许昌,从而对曹操的势力构成威胁。曹操的智囊荀彧洞察了袁绍的战略,向曹操提出了迎头痛击的建议。两军在仓亭狭路相逢,尽管袁绍兵力依旧超过曹操两万余人,但他吸取了官渡之战的教训,不再急于求胜,...
除了官渡之战,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在袁绍死之前,和曹操之间还有一战,这一战就是仓亭之战。这一战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描述,那么为什么这一战被认为是三国历史上一次莫须有的决战呢?因为在所有的正史中只有《资治通鉴》中一笔带过了曹操破本初于仓亭,所以业界之内普遍都认为仓亭之战是虚构的。那么仓亭之战到底是...
仓亭之战 导语:建安六年( 201年) 四月,袁绍於 平丘渡河,意图袭取 陈留,再由陈留攻取 许昌,欲击败曹操。曹操方面,谋士 荀彧准确判断出了袁绍军的意图,於是建议曹操主动北上迎击。双方於仓亭相遇,此次袁绍的兵力依旧比曹操多两万馀人,但吸取了上次官渡一战的教训,步步为营,不急於进攻,徐徐逼近,以寻找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