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发现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欣欣向荣;到了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朱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一直以来,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脊椎动物的...
填补“从鱼到人”演化史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又有新发现。9月11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消息,该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牵头开展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新鱼化石材料研究再获新进展:发现无颌鱼类新科成员双叉苗家鱼。目前,该研究成果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在线发表。新增“土家鱼科” ...
“此次发现的双叉苗家鱼化石上保存了身体侧线与成对腹侧鳍褶,体现了现有鱼类身体侧线和人类四肢,这两个重要结构的最古老的演化形态,为追溯‘从鱼到人’的演化补充了新的化石实证。”陈阳表示。
目前有充分的化石证据和胚胎证据表明,人类四肢是从鱼类的偶鳍演化而来,但是偶鳍究竟从何而来?有两个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的假说,对偶鳍的演化做出了推测:鳃弓假说(gill-arch hypothesis)和鳍褶假说(fin-fold hypothesis)。鳃弓假说认为,鳃弓是偶鳍的前身;鳍褶假说则认为,偶鳍来源于早期鱼类演化中的一对纵观...
中新网北京12月1日电 时隔10年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科研团队对发现的4.25亿年前神奇古老鱼类“初始全颌鱼”新化石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在其完整面貌复原、鱼类鳞片起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科研成果也为“从鱼到人”演化史的早期历程提供更多关键证据。根据本次研究新发现制作的...
据央视网报道,从鱼到人演化过程需近5亿年,先后经历了最早的无颌类演化变成有颌类、肉鳍鱼类,之后登上陆地变成两栖类和哺乳动物,最终演化成人类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科学院朱敏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野外考察与研究,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
从鱼到人演化的漫长历史中,上下颌和牙齿的出现只是人类演化链条中的一环,还有无数的链条和无数的拼图需要完成。2004年7月初,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尼尔斯·舒宾团队在北极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证明从鱼类过渡到两栖类的鱼——提克。它生活在约3.7亿年前,已经有更大和更尖利的牙齿,而且提克介于鱼和陆生动物之间,...
陈阳:“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中国发现的、处于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该发现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最早期崛起与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证据,在有颌类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取得了新...
人类从鱼类不断演化到森林古猿,再到现在的人类文明,即使是现在,人类其实都没有停止进化、演化。因为我们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事实上,科学家也其实是发现了人类仍在进化的证据,而且我们的进化速度更快了。其中的一个进化证据是智齿。相信有一些朋友都有拔智齿的经历,那种经历可能是印象非常深刻的,...
据了解,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长达5亿年左右,先后经历了最早的无颌类演化变成有颌类、肉鳍鱼类,之后登上陆地变成两栖类和哺乳动物,最终演化成人类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有颌脊椎动物占目前全球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8%以上,人类就是其中之一。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于约4.5亿年前,但是过去发现的有颌脊椎动物化石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