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第二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征战中的思归之苦。全诗苍劲旷远,意蕴深长。作品原文 从军行二首 其一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傍...
《从军记》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西元698-756年)的一首边塞诗。全诗赏析 原文 从军记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赏读 茫茫的大沙漠,风尘滚滚,遮天蔽日。将士们举着半卷的红旗离开营地,准备去战斗。好消息传来,先头部队经过一夜激战,已经活捉了敌军首领。诗人用...
《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王昌龄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七首⑴ 作者:唐·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此为第四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作品赏评...
7从军行七首·其七王昌龄1 诗词原文 1 从军行七首·其一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拼音版 2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全诗翻译赏析 篇1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新声:新的乐曲。 关山:山川关隘,借指山川阻隔的征人故乡。 缭乱:纷乱。 边愁:远戍边塞的离愁...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