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老子的心里话:孔子,我认同你这个人,但我不完全认同你的仁义学说 如果能遵循天之道,事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则仁义、慈孝、智慧等概念,全都没有用武之地。《道德经》讲“道德”,其中“道”就是天之道。“德”,就是“行道”,是将道用之于人。道是本体,德是本体之用。用得好了,是德;...
仁义学说的核心要义 孟子的仁义学说,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仁”,在孟子看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爱与同情。它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礼貌与客气,而是源自人性深处的善念。这种善念促使人们去关心他人的疾苦,如同关爱自己的亲人一般。当看到他人遭受苦难时,内心会自然而然地涌起怜悯之情,这便是“仁”的体现。
孟子的仁义学说,核心在于“仁”与“义”。“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情感。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就像亲人之间那样。在孟子看来,这种仁爱之心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他举例说,当看到一个孩子即将掉进井里时,任何人都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惊恐和怜悯之情,这...
孟子的仁义学说是一种心理学,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行义对于自身、社会意义,其立足点是基于构建古代伦理道德,维护剥削阶层利益,同时又肯定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开发,若人人行义,则会阻碍不仁不义现象发生。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仁义之学,所要探索的根本问题,是人性问题,因此,中国传统的仁义学说,是一门关于人性本质的学说。而人性之学的基础,则是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因此,善恶学说,又是人性学说的核心。中国传统理论之中,有荀子人性本恶的论说,有孟子人性本善的论说,也有扬雄的人性善恶浑的学说。纵观中国...
1名著阅读(共3分)“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孔子重“仁”,在《论语·泰伯》中提出“ ①”,强调有志之士毕生都要奉行的准则;孟子重“②”,《孟子·告子上》中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 ③”的主张。这些至今还有现实意义。 2名著阅读(共3分) “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孔子重“仁”,在《...
”这个故事生动地阐述了孟子仁义学说中关于为政者要从根本上关心百姓、施仁政的让梁惠王明白,只做些表面功夫是无法赢得民心的,只有真正以仁义为本,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归心。 舍生取义的鱼与熊掌 孟子提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心性论 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
意思是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它是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必须要靠正义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得的,一旦做了有愧于心的事,这种气就缺乏力量。孟子还讲了“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浩然之气”不能急于求成,要靠个人平常生活中,以仁义道德作为行为...
但是,儒家学派自孔子创立学说以来就一直没有放弃“仁义”的根本,并且孔子也一直提倡因时而变。 孔子在《论语·里仁第四》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间的事,并没有一成不变地要怎么做,当然也没有一成不变地认为不该怎么做,而是要怎么合情合理,就怎么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