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鉴定细菌的染色方法,利用细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用以区分G+和G-。染色步骤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G+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厚且被乙醇处理后变性,通透性下降。所以无法被复染,镜检下呈现蓝紫色;而G-则会被脱色,最终被番红染成红色。 其在细菌鉴定上的意义在于将细菌分为G+和...
该染色法的步骤是:(1)先用结晶紫液初染;(2)再用碘液媒染(与结晶紫形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3)接着用95%乙醇进行脱色;(4)最后再用番红(沙黄)液复染。经过这种染色方法可以将所有细菌基本上区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细菌(GrampositivebacteriA.:原经(1)(2)步已染上的紫色复合物不被乙醇洗脱仍保持紫色,...
1,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细菌学家 Christain 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
一、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使用至少两种染料的染色技术,它是一种复染法。这种方法通过不同的染料对细菌细胞壁的染色,帮助我们区分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常用的染料包括结晶紫、碘液和番红。二、革兰氏染色法的主要步骤和关键步骤如下:1. 制片:从菌种培养物中取出样本,进行涂片、干燥和固定。在...
答: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rain):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革兰氏染色是原生质染色,染色后细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
革兰氏染色法操作过程是: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蕃红或沙黄复染。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一般解释为: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的细胞壁及膜上结合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分子交联度较紧密,故在酒精脱色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发生...
革兰氏染色法是由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一种复染色法,用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
1. 革兰氏染色法,由丹麦科学家革兰姆于1884年发明,是一种重要的细菌分类技术。2. 该方法通过先用结晶紫和碘液进行初染,随后使用酒精进行脱色,最后用稀复红进行复染。3. 染色过程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保持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转变为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4. 这两类细菌在生物学特性和细胞结构...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在细菌学中常用的鉴别染色技术,由丹麦医生和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氏于1884年发明。该染色法包含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四个基本步骤。注意事项:1. 选择生长活跃期的细菌进行染色,因为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可能会被错误地染成红色,导致假阴性结果。2. 制作涂片时不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