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托卡马克装置(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新一代“人造太阳”的发展与前景 近期,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传出消息,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并且具...
颠覆能源界!中国抢先美国一步,驾驭“人造太阳”在中国安徽合肥,一场科学界的“地震”悄然爆发。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以1亿摄氏度、1000秒的不可思议成就,重新定义了聚变能源研究的天花板。这一震撼世界的突破,意味着中国距离能源自由,仅一步之遥。1、“超级武器”的现实...
↑在位于法国圣保罗-莱迪朗斯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的建造厂房外,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个参与方的旗帜和ITER组织的旗帜迎风飘扬。该装置又有“人造太阳”之称 将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过程 探索聚变能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 为人类寻找无尽清洁核聚变能源 奠定坚实的科学和工程...
新华社合肥4月12日电(记者徐海涛、戴威)第122254次实验!4月12日21时,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一团耀眼的白光...
短短几个字,已入行近20年的左银亮却读出了这副担子重逾千钧的份量。可控核聚变也叫“人造太阳”,被认为是人类的终极能源。全球目前正运行的全超导装置仅4台,我国科创企业能量奇点自主研制的“洪荒70”,是其中唯一一台全高温超导材质建造的托卡马克。之所以没有选择研发经验和工艺都较为成熟的低温路线而选择高温...
2016年2月,中国“人造太阳”物理实验再次获得重大突破,实现在国际上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2017年7月3日,EAST再传捷报: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标志着EAST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主机安装 中国成唯一承包方 当地时间2024年2月29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与中核集团中核工程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这是中国在成功安装其心脏设备之后,再次承担其核心设备的安装任务,中国人将再次为ITER计划顺利推进贡献智慧和力量。地球万物...
据央视新闻6月13日报道,我国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实现了一种先进磁场结构,这一发现,提升了对核聚变的控制运行能力。作为人类最前沿的科技,可控核聚变一直都深受各国关注,我国对于该技术同样非常重视,此次取得的科研成果,将使我国的可控核聚变研究达到一个新的...
我国的“人造太阳”究竟什么时候能走出实验室?简单地说,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稳定运行的时间足够长,这样才能持续释放聚变能量。二是产出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这样才有经济价值。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陆坤告诉记者,从稳定运行时长来看,目前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陆坤说:“大家追求的肯定是一整天,或者...
ITER托卡马克装置重达2.3万吨,相当于三个半埃菲尔铁塔,包含近百万个组件。这个全球最大、最复杂的“人造太阳”一旦建成,聚变实验功率将达50万千瓦,将在探索核聚变在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可行性方面迈出重要一步。预组装大厅里,高高的吊架上悬着一个超大豌豆形金属设备,吊斗里的技术人员正对其进行检查。ITER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