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地区具有市场导向型、“弱”机制性、区域认同薄弱和网络结构的特点。内容 吴志成、李敏在《国际论坛》2003年第6期上撰文指出,与欧洲一体化相比,亚洲地区主义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1)市场导向型。亚洲地区主义主要是经济上的合作与依存,具体体现为市场的一体化,缺乏正式机制的推动与保障,它在市场中自发形成,...
JC29 | 如何理解我们身处的亚洲?亚洲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本期的关键词是“亚洲主义”。亚洲,一个边界模糊且并不自足的地理范畴,却承载着复杂的历史与政治意涵。同时,亚洲也是我们想象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之时绕不开的一个概念,而想象、认识亚洲的一系列观念,也从日本明治到昭和早期,对整个亚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破坏...
结果“欧洲主义”的内容无人问津,反而形成了主张与欧洲对抗、强调自我存在的“亚洲主义”,对日本和中国来说,亚洲主义的基础是在世界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形成的。 既然亚洲主义与欧洲对亚洲的侵略相关联,那它根本上必然包含着与欧洲相对抗这样一种思想的“对立”构造,且其中一极应该与亚洲地缘、文化的同质性连动。...
亚洲主义自明治时期在日本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了种种不同的内涵。在实践上,由于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丝丝相连,亚洲主义被批判为助长日本侵略中国的意识形态。战后,在日本以鲁迅研究而著名的竹内好发表了《亚细亚主义》一文。他在文中提出,亚洲主义既有日本对亚洲进行"侵略"的一面,又有加强日本与亚洲各国...
日本亚洲主义是一个横亘于幕府末年至二战结束的日本思潮。是一个由早期亚洲主义与后期亚洲主义组成的“过程”体及由诸多流派组成的“多元”体。 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日本早期亚洲主义,就主体性质而言是日本应对西方军事入侵与文化扩张的产物,而日本后期亚洲主义的主体是侵略亚洲主义,是日本帝国主义形成后,大举侵略亚洲、中国...
身为关东军作战参谋的石原莞尔构想中的“王道乐土”,其源头是亚洲主义。然而不难发现,这里的亚洲主义,已经带有强迫意味: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合作,我就用刀枪划开你的一块肉,逼着你合作。 石原莞尔号称是当时“日本陆军唯一的战略家”,但他也以自己笃信的偷梁换柱的“亚细亚主义”,为日本大肆侵略中国及亚洲各国,铺垫...
书名中的“早期”一词告诉我们,书中讨论的不是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而是更早。那时的“亚洲主义”还是一个中性词,蕴含着很多积极的精神。 首先,本书开篇就对亚洲这一概念的起源做了解释:“在中国与日本意识到自身是亚洲成员之前,欧洲人将非...
之后的十多年是“亚洲主义”的黄金时代,随着西乡隆盛辞职还乡,自由民权思想开始普及,“日中提携论”、“日本责任论”等等理论接踵出炉,主题思想都和胜海舟的“亚洲同盟论”类似。这一系列的理论,初衷都是为了亚洲团结,反抗侵略。 此时的亚洲,正在西方列强的欺凌中水生火热,这让日本深感危机。日本越发意识到,即便自己...
首先要注意到一个事实,即所谓「亚细亚主义」「亚洲主义」,是近代西方冲击东亚之后才有的产物。仅从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