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欧洲主义”的内容无人问津,反而形成了主张与欧洲对抗、强调自我存在的“亚洲主义”,对日本和中国来说,亚洲主义的基础是在世界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形成的。 既然亚洲主义与欧洲对亚洲的侵略相关联,那它根本上必然包含着与欧洲相对抗这样一种思想的“对立”构造,且其中一极应该与亚洲地缘、文化的同质性连动。...
又一个十年后,孙中山在日本提倡“大亚洲主义”,提出“日本是做西方霸道的鹰犬,或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这样的质疑,但彼时的日本已是国际联盟四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根本无暇聆听一个“病夫”邻居的和平倡议。 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演讲“大亚洲主义” ...
泰戈尔的这一首诗暗示了另一种泛亚洲主义,一种失败者的团结,希望有朝一日克服失败,不是用自己的帝国克服失败,而是用比这更珍贵的东西——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为了每个人的共同福祉。泰戈尔认为,可耻的不是失败,而是对他人的屈从。1917年,泰戈尔出版了《民族主义》,他在其中写道:“民族主义是一个巨大的威...
20世纪的日本是非西方国家中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日本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开始复杂起来。亚洲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反映着日本与亚洲的关系。日本的亚洲主义(亚细亚主义)最初是产生于民间的一种理想主义,一般认为中日甲午战争是这一思想的转折点,原因是日本开始能够打败过去的崇拜国“中国”。同时作为...
汪精卫集团鼓吹的投敌叛国理论之一。1924年孙中山在赴北京途中,曾绕道日本,发表题为《大亚洲主义》的演说,他要求“日本援助中国,废除中国同外国(当然也包括日本)所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此前提下,主张“中日两国就目前世界大势言,非根本提携不可;两国人民尤应亲善携手,共御他国侵掠政策。”日本入侵中国后...
书名中的“早期”一词,告诉我们书中讨论的不是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而是更早。那时的“亚洲主义”还是一个中性词,蕴含着很多积极的精神。 首先,本书开篇就对亚洲这一概念的起源做了解释,“在中国与日本意识到自身是亚洲成员之前,欧洲人将非欧洲人即非基督教徒居住区(欧亚大陆的东部)划定为亚洲,从近东到远...
亚洲主义自明治时期在日本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了种种不同的内涵。在实践上,由于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丝丝相连,亚洲主义被批判为助长日本侵略中国的意识形态。战后,在日本以鲁迅研究而著名的竹内好发表了《亚细亚主义》一文。他在文中提出,亚洲主义既有日本对亚洲进行"侵略"的一面,又有加强日本与亚洲各国...
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 [真诚为您服务] 引言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亚洲主义"(Asianism)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亚洲主义自明治时期在日本出现之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被赋予了种种不同的内涵。在实践上 由于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丝丝相连 亚洲主义被批判为助长日本侵略中国的意识形态。战后 在日本以鲁迅...
JC29 | 如何理解我们身处的亚洲?亚洲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本期的关键词是“亚洲主义”。亚洲,一个边界模糊且并不自足的地理范畴,却承载着复杂的历史与政治意涵。同时,亚洲也是我们想象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之时绕不开的一个概念,而想象、认识亚洲的一系列观念,也从日本明治到昭和早期,对整个亚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