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唯识的概念起源于《唯识三十论》,是由大乘佛教中的唯识派所提出的。五重唯识是指认识事物的五个层次或观点,它们分别是名、相、法、空、假。首先,名指的是事物的名称或称谓。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命名,这些名称是我们理解和交流的基础。但是,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描述,不能完全揭示事物的...
这五重里面所说的识,是唯识观的简称。这个观法是慈恩宗著名的学者窥基法师,按照《摄大乘论·入所知相分》的纲格(对唯识性次第悟入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采集《解深密》等经,《瑜伽》、《成唯识》等论的义蕴而组成,并为实践的方便区分作五重步骤,详见于他所撰述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
五重唯识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更多:https://www.bmcx.com/ 法相宗所修的观行,从浅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识观。第一重是遣虚存实,即遣除遍计所执的虚妄计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的实体。第二重是舍滥留纯,即舍除杂滥的外境,而存留纯粹的内识。第三重是摄末归本,即从见相二分的...
五重唯识观对应着四分说,以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所至能的次第而展开的实修法门。修学佛法,要教观并重,唯识学有丰富的理论,也有切实可行的实践规矩、法则次第,五重唯识观就是一个代表。 五重唯识观,见于《大乘法苑义林章》,是窥基依诸经论...
从粗至细,总有五重,名五重唯识观。 第一重是遣虚存实,即遣除遍计所执的虚妄计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的实体,名遣虚存实。 第二重是舍滥留纯,即舍除杂滥的外境,而存留纯粹的内识,名舍滥留纯。 第三重是摄末归本,即从见橇二分的枝末作用上,摄归自证分的本体,名摄末归本。
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宗的观行法门,由该宗的窥基法师依唯识学诸多经论中的义蕴组织而成。(1)五重分别为:一、遣虚存实观,二、舍滥留纯观,三、摄末归本观,四、隐劣显胜观,五、遣相证性观。此五重,重重展开,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把唯识学最原初、最本真的精神"瑜伽行"精要地揭示出来,其中展现的重重境界...
五重唯识名词解释如下:(一)遣虚存实识,遣,即遮遣,意为否定。在三性中,遍计所执为虚妄,体用皆无,故舍遣之;以依他、圆成为诸法之体相与实性,以其为真实,故存留之,并观此二性乃唯识之所现,此为第一重唯识观。(二)舍滥留纯识,在第一重观之时,依他之事与圆成之理虽不离识...
一、遣虚存实识:此识涉及对三性的理解,即遍计所执性为虚妄无实,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则为真实。在唯识观中,我们舍弃遍计所执的虚妄性,而留存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因为它们是诸法的真实体相和实性。此为第一重唯识观。二、舍滥留纯识:在第一重观中,虽然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不离识,但...
五重唯识观 唯识学的宗旨,是"摄境从识”,即体悟万法唯识的中道实义。唯识宗修行,略说则有观境与修行二种法门。事实上,观境也就是修行中的一部分。观境,即是唯识三性观。三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修习唯识三性观,乃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的渐修。其渐修层次有五,称为五重唯识观。
从现象学“看”五重唯识“观” 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宗的观行法门,由该宗的窥基法师依唯识学诸多经论中的义蕴组织而成。五重分别为:一、遣虚存实观,二、舍滥留纯观,三、摄末归本观,四、隐劣显胜观,五、遣相证性观。 此五重,重重展开,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把唯识学最原初、最本真的精神“瑜伽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