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喻”源自《出大庄严经》,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蕴字来源于积聚之意,指一切众生由这五种法积聚而成身。因此,佛陀为瓶沙王讲解世间诸法并非坚实,而是以此五种法为喻。梵语中的“瓶沙”亦称为频婆娑罗,意译为模实,即身模充实之意。通过这五种法,佛陀以形象的比喻解释世间诸...
五蕴喻 首页>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关键字: 摘自:佛学大词典 据大庄严经卷十二载,众生皆由色、受、想、行、识五法积聚而成身,故佛为频婆娑罗王说世间诸法皆非坚实,而以喻说之,即:(一)色如聚沫喻,色指众生色身,沫即水沫。谓沫因风吹水成聚,虚有相状,体本不实;以譬众生色身亦如聚沫,虚假不实。(...
“五蕴”是佛教中的概念,用来描述人类存在的五种基本要素:色、受、想、行、识。这些要素被认为是因缘和合的假法,没有实质的自性,因此称为“非有”。我们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一点。生理方面,色蕴是四大假合,即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的组合,它本身没有实在的实体。心理方面,受、想、行、...
有人以“穿五层衣服”来比喻“五蕴”,这个比喻不太恰当。 因为《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如果像穿五层衣服似的,那五层衣服都剥下来,人就裸体了。所以果舟说:“这教人打妄想”,是真的。 那么...
五蕴喻 摘自:三藏法数 - 明·一如等 撰 更多:https://www.bmcx.com/ [出大庄严经] 五蕴。色受想行识也。蕴以积聚为义。谓一切众生。皆由此五法积聚而成身也。故佛为瓶沙王说世间诸法皆非坚实。而以此五种为喻焉。(梵语瓶沙。亦名频婆娑罗。华言模实。谓身模充实也。)一色如聚沬喻色即众生色身。沬...
一色如聚沬喻色即众生色身。沬即水沬。色身如同水沬,虚有相状,体本不实。因为风之吹动,水之聚成沬,虽有形相,但体性本不可得。以此比喻众生之色身,犹如水沬,看似有形,实则虚幻不实。二受如水泡喻受即领受之义。领受之事,如同水泡,浮现在水面,忽生忽灭,无常易逝。水因风动,或因物...
昨晚学习佛学,师傅讲了“五蕴”。感悟于佛说五蕴譬喻经中的偈语: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阳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师傅也重点讲述了此部分。今日有事进城,老婆也要去处理证券交易手续费问题,一起进城。本说她处理了后就送她去大表姐处玩。结果因事耽误,下午五点半左右才到...
五识如幻事喻识即分别之义。幻事即幻术之事也。谓如幻巾为马。幻草木为人。皆幻力所成。本无实体。以譬众生识心分别诸法。皆随境生灭。亦无有实也。用例 【五蕴喻】 [出大庄严经] 五蕴。色受想行识也。蕴以积聚为义。谓一切众生。皆由此五法积聚而成身也。故佛为瓶沙王说世间诸法皆非坚实。而以此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