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投降,为何于禁就不被“理解”,曹丕还要羞辱他呢?于禁的遭遇,其实是自找,他用一辈子树立起来的“忠义”形象,又自己将其砸得稀巴烂。于禁,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地位比张辽高很多。曹操阵营,于禁是仅次于夏侯惇的存在,是唯一能够“假节钺”的将领,可知他在曹操心中的分量。于禁地位显赫,并非战绩多么...
五子良将之首:张辽和于禁到底谁更牛?三国的迷人之处在于,英雄辈出,战功显赫,故事性十足。蜀汉有五虎上将,东吴有十二虎臣,曹魏则有五子良将。这三个团队各显神通,撑起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蜀汉五虎之首是关羽,东吴十二虎臣之首是程普,这两位的地位基本没有争议。但到了五子良将这边,究竟是张辽还是于禁更该当...
水一贴,谈谈所谓的“..水一贴,谈谈所谓的“五子良将之首”于禁。关于五子良将的能力比较,也算是三国圈内的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其中有这么一种观点:于禁为五子良将之首,能力最强。 依据何在?便是于禁的地位最高,最早获得了假节钺
他是东汉末期、三国时代曹魏的名将,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首,谥号为刚侯。他曾经跟随过丁原、董卓、吕布等军阀,后来归降曹操,成为曹操的忠臣和良将。他以勇猛善战、机智果断、忠勤敬业而闻名于世,尤其是在合肥之战中,他以八百精兵突袭孙权十万大军,几乎活捉孙权,威震江东,成为千古佳话。一、侍从多主,恪尽职...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如云,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系统;曹家自己人: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五子良将:于禁、张辽、徐晃、张郃、乐进。本篇要讲的就是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于禁,字文则,泰山郡人。刚出道时,于禁追随的是泰山郡同乡鲍信,鲍信后来为救曹操而死,曹操将其余部交给于禁统辖。从此,于禁正式加入曹操集团,...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安远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陈寿撰写魏书卷十七时,将此五人合传,按照《三国志》中五个传的顺序来看,张辽排在首位。《三国志》: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克终:善终)。张郃以巧...
下场并不比于禁好到哪里。可见于禁远超庞德,与关羽不分伯仲,襄樊之战前,在军中地位领先于乐进、徐晃、张辽、张郃,是实至名归的五子良将之首。投降成了于禁一生的污点,不过当时也是常见,连关羽也曾投降过曹操,还留下忠义无双的美名。可惜的是世人没有理解于禁投降的苦衷。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晋位魏王,大封诸将,于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也被授予了“假节钺”大权,“五子良将”只有他一人获得此项殊荣,这也标志着他正式成为“五子良将”之首。很多人不禁会对曹操的这项任命产生疑问。要论战功和能力,张辽貌似更为出色,建安...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五位名将,被称为“五子良将”,他们分别是于禁、张辽、徐晃、张郃、庞德。这五位将领各有特点,但都是曹操的得力干将,为曹魏立下了不少功勋。其中,于禁是曹操最信任的一位,曹操曾说:“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这句话表达了曹操对于禁的失望,也反映了于禁在曹操...
于禁比庞德厉害多了,和关羽也差不了多少。襄樊之战前,于禁在军中的地位比乐进、徐晃、张辽、张郃都高,是当之无愧的五子良将之首。于禁这一辈子,都被“投降”这件事给毁了,不过在当时,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关羽不也投降过曹操嘛,还落了个忠义无双的好名声。只可惜,没人能理解于禁投降的苦衷。图片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