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4年7个月后,山东“辱母杀人案”当事人于欢于2020年11月18日获减刑提前出狱。 今年6月17日,于欢在社交媒体宣布订婚消息。就事件应属“舆论干扰司法”还是“舆论监督”的争论,将这起2017年“现象级”司法舆论事件重新拉回公众的视野。 从上世纪的张金柱案,到黄静案、刘涌案……一次次类似事件中,公众期待传媒...
2017年,备受舆论关注的“山东聊城辱母案”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对于一审判决于欢成立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引起了舆论广泛争议。几位著名的刑法学家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认为,于欢系正当防卫,防卫没有超过必要限度,无罪;清华大学周光权教授于欢属正当防卫,可以行使无限防卫权;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
梳理此次舆情中出现的各种网民声音,大致主要有六类:一是前期受谣言误导,唱衰中国司法,高呼法律已死,对聊城司法机关特别是办案法官进行攻击的;二是完全从人伦角度力挺于欢,呼吁法院作无罪判决的;三是呼吁严厉打击治理黑社会和高利贷的;四是专...
再回到于欢案中,从一审被判无期到被新闻舆论介入后,二审改判为5年有期徒刑,这前后刑期差距之大,让人匪夷所思。倒不是说不能改判,而是改判的理由,是否屈从了舆论的压力,讨好了民意还是确实精准适用了法律? 因此,在我们不少媒体为这个判决大唱赞歌时,其实更要警惕舆论挟带民意对法律进行绑架!要知道,在传播学中,...
因此,认为舆论影响司法进而违背了司法独立价值,并不等同于承认于欢案判决公正,不妨碍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对于欢和他家人的处境充满同情。但是,如果你认为于欢案中“一边倒”的舆论是破坏司法独立、认为舆论影响司法与司法独立相悖,你是不是对“司法独立”有着很深的误解?
在于欢案件中的舆论交锋,官媒表现有得有失: 得,比如最高检、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等媒体及时跟进,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连续发三篇文章,最新的一篇是:“辱母杀人案”跟踪,最高检派员调查,山东高院。公安厅。省检察院回应。第一时间给群众以交代,起码亮明了态度,让群众感觉欣慰。
多年前,一起杀人案引爆全网,那就是发生在山东聊城的于欢刺杀辱母者一案。鲜为人知的是,此案还有一起案中案。近日,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司鉴院”)法医临床学研究室副主任法医师陈捷敏向《法治日报》记者讲述了这起案件。 2016年4月1...
因此来说,于欢案的改判除了是对重大舆论的回应外,更是对民间高利贷环境提供的一次判例,意味着司法扩大了对这一灰色地带的管辖范围。这是一个显著的信号,借助于欢案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将针对高利贷的、崭新的司法精神传播得更远,这是二审改判富有价值之处。
于欢案二审判决结果公布——舆论干预了司法公正?!本日上午九时,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第22审判庭公开宣判上诉人于欢故意伤害一案。判决最终结果如下:被告人于欢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评论:沸沸扬扬的于欢刺杀辱母者案终于尘埃落定,面对这样的判决,虽然民间法官群体的反应不尽相同,但平心而论,这样的...
律师戎静认为:于欢案一审后网络上的舆论风暴,最大的作用不是纠正判决,而是带来了司法机关和公众对正当防卫适用条件过严的重新审视,是改变了司法的背景,改变了判决产生的土壤,从而才能产生出二审防卫过当的判决,这才是舆论真正胜利的地方。 四、关于于欢案改判的几点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