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球所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微生物岩蓝藻化石研究获进展 蓝藻的光合作用使地球大气圈从无氧到有氧。蓝藻在地球上已经有35亿年以上的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历史中演化出不同的生态类型,能够适应不同的极端环境,特别是生物大绝灭之后的特殊环境。二亿五千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地球上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微生物岩。曾有...
合弓纲和蜥形纲的原始..合弓纲和蜥形纲的原始基干形态都是蜥蜴形,而到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合弓纲演化出新的基干型就是鼠形/鼩鼱形。蜥形纲基本上只有鳞龙类保持了蜥蜴形,主龙类也出现了新的基干形态,在镶嵌踝类中大致是(陆)鳄形,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微生物地质过程和CN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一、概述 本文将深入探讨二叠纪至三叠纪之交这一重要地质时期的微生物地质过程和CNS(碳、氮、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一时期是地球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阶段,微生物及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概述这一时期微生物...
近日,地矿国重沈俊研究员联合美国、南非、英国等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火山作用对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果以题为“Mercury evidence from southern Pangea terrestrial sections for end-Permian global volcanic effects”...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罗茂、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教授石光荣、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教授Luis A. Buatois ,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陈中强合作,将研究聚焦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遗迹学记录,系统梳理和评估对应用于反映生态系复苏的所有遗迹学指标,并界定每个指标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工作筛选出...
中新网南京7月24日电 (杨颜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4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罗茂副研究员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LuisA.Buatois教授,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石光荣教授,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中强教授合作,整合中国华南地区的研究积累和全球不同地区的遗迹学研究,建立了海相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遗迹学数据库。这一...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球上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关于这次大灭绝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个观点是英国人最先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是持续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洋缺氧,进而导致全球生物大灭绝。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吴亚生副研究员最早于1999年在贵州紫云二叠纪生物礁的研究中,发现晚二叠世生物礁顶...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的“第三极”,无论是在当今全球环境变化还是地质学研究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叠纪与三叠纪(P-Tr)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和环境波动事件,而以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等为代表的大规模火山活动或是最主要的触发因素。目前,全球多地超过50个海、陆相P-Tr剖面中发现...
双壳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这种灭绝模式可能归因于双壳类在第一幕灭绝中的大规模灭绝和残存分子优势的生理特征等。Z-test指示不同环境中的双壳类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双壳类的灭绝率之间差异并不显著,这也可以运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万法得到证实。 在探讨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不同的环境因素对双壳类灭绝的影响后,本研...
1、二叠纪一三叠纪之交双壳类的灭绝与复苏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及随后的生物复苏导致了古生代型生态系 向中生代型(现代型)生态系的转变,其中底栖生态系由以有钱纲腕足类占主导转 变为以软体动物双壳类、腹足类等占主导。本文选择古生代-中生代之交底栖生态系中的软体动物双壳类为重点研究对象,建立早三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