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钦命动工刻石,历时四年完成,共计189通,立于国子监东西六堂,并以墨拓本颁行全国,作为标准的教科书。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国子监各厅堂石碑均移至国子监和孔庙的夹道内,即现在的“乾隆石经”展厅。十三经刻石 十三经经文628000余字,皆为楷书,全部为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蒋衡手书,历时...
这件灵璧石赏石,被誉为“天下第一石”,是清代乾隆皇帝亲自封赏的。它形成于晚元古代震旦纪,唐宋时期已成为贡品,与英石、太湖石、昆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这件灵璧石赏石的造型是一匹腾起的骏马,线条跌宕起伏,极具飘逸空灵之美。苍岩嶙峋,玲珑剔透,气韵苍古,韵味十足。所谓“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视缕簇缩,...
故宫御花园灵璧石 乾隆皇帝是清朝最大的藏石家,所爱的石种极为广泛,灵璧石也是他的特别钟爱。 山景灵璧石立于宁寿宫花园遂初堂前的须弥座上 乾隆六下江南时,曾三次特意改变行程,专为到灵璧县赏石,并御题灵璧石为“天下第一石”。 宁寿宫花园倦勤斋西曲廊须弥座上的灵璧石 乾隆从江南将不少灵璧美石运回到北...
直到宋徽宗修筑“艮岳(万寿山)”,搜尽天下异花奇石,利用皇权征调灵璧石,所谓历史上“花石纲”是也,达到高潮。 明灵璧石摆件 第二次是万历己酉年(1609),御史张鸿元去灵璧觅石,雨后在山涧沟壑中采得几方,以此为端,开始了又一轮挖取灵璧石的热潮,贩石...
“乾隆石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教科书。 之后,乾隆皇帝对参与刻经的官员进行嘉奖。其中彭元瑞与刘墉负责考订蒋衡所书经文,他们据宋、元善本将其中的俗体字改回古体字,同时还考证了经文的古今异同,受到皇帝赞赏,彭元瑞被赐太子太保衔,和珅却为此记恨,命人一夜磨去碑上经彭元瑞改过的古体字。 直到...
至此,我们可以梳理出乾隆石经《仪礼》的文本变迁过程:蒋衡手书《仪礼》之时善本难求,只能选取通行的永怀堂本作为底本;阮元校勘石经《仪礼》底本时,完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取得了丰硕的校勘成果;彭元瑞编撰《仪礼考文提要》时,仍坚持经书文字择善而从,而对《钦定仪礼义疏》相左之处,则隐而不论;和珅纂集《仪礼考文...
乾隆时期,宫廷里流行的赏石主要是房山太湖石和灵璧石,但今天在宁寿宫区和北海陈置的赏石几乎都是灵璧石。这块太湖石不仅石质上佳,背部还有大面积的修凿剪背痕迹。和江南地区元明清时期修治太湖石的剪背痕迹不同,这块石头在剪背后会掏凿出孔洞,也就是把太湖石内部的孔洞打穿,以呼应正面的孔洞。这种修治手法在北海...
乾隆石经名词解释 乾隆石经是清朝乾隆皇帝时期刻制的一部石经,也被称为乾隆皇帝寿书。石经通常由青石或者花岗岩制成,是一种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 乾隆石经以其优美的字体和精湛的雕刻工艺而闻名。字体采用了隶书,并且经过精心设计和雕刻。石经的文字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乾隆石经的主要特点...
乾隆皇帝将儒家经典《十三经》重新校勘整理之后刊刻成《乾隆石经》作为官方权威版本。为了提升《乾隆石经》的内容价值与准确性,《乾隆石经》必须从明北监本《十三经》的版本系统中脱离出来。为此,《乾隆石经》在校勘的过程中运用了清代宫廷善本特藏“天禄琳琅”...
乾隆寿山石玺“乾隆御览之宝”:以约1.242亿元的高价拍出 4月29日,苏富比香港 2022 年春季拍卖会拉开了帷幕,其中,中国艺术珍藏品专场“艺萃流芳 — 吴权博士藏珍”引起了买家的广泛关注。而在这场拍卖中,乾隆皇帝的石玺“乾隆御览之宝”更是备受期待。拍卖前,这枚印玺的的预期价格为500万英镑(41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