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书,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立,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碑高2.7米,宽1.35米,行楷书28行,满行56字,共1413字。圆顶上饰有龙纹浮雕,上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碑左和右下方有损缺。碑侧刻有宋...
隋代虽短,但书法融合了南北风格,为唐代书法奠定了基础。智永僧人书写《真草千字文》800本,其书法承袭王羲之,风格平正和美。丁道护的《启法寺碑》也颇受赞誉。隋代碑刻和墓志书法风格多样,如《龙藏寺碑》等,各具特色。总之,隋朝书法虽未充分发展,但仍具有独特魅力,尤其是智永的书法作品,更是值得欣赏。隋...
《封龙山碑》就是东汉延熹七年时期的隶书名作,它的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其主要风格是线条圆实,笔力遒劲,波磔不明显,有篆籀笔意;结体宏阔,博大雄伟,气象宏大,豪放中见凝重。是东汉隶书中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名碑。从上面的风格中可以看出,这件作品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的线条,以圆...
《张迁碑》作为汉代隶书碑帖不可多得的珍品,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篆书发展到汉代,由圆变方,《张迁碑》就是代表作品,明王世贞说:“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张迁碑》古朴淳厚,气势恢宏,表现了汉代浑然朴实的时代特征。清孙承泽评价《张迁碑》“书法方正尔雅,...
《爨宝子碑》是研究中国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法艺术资料。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推其为“神品第一”、“古今楷法第一”、“隶楷极则”,从他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此碑是隶、楷相融的产物, 写隶书兼有楷味,华丽而又有灵性,是单独的隶书和楷书无法比...
在古代,书法碑帖通常是由石刻或木刻而成,而这些碑帖上的文字或图案,都是经过精心雕刻而成的。那么,这些古代的书法碑帖是如何被拓下来的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拓印的基本原理。拓印是一种通过将宣纸覆盖在具有凹凸文字或图案的碑帖或器物上,再用墨水将文字或图案拓印下来的方法。在古代,人们使用毛笔和墨水进行...
学习书法的朋友知道,“碑学”是与“帖学”并列的一大体系,贡献了海量的临摹素材,“元氏墓志”、隋碑、唐碑,只要学楷书,就绕不过它们。唐碑主要就是出土于长安,而最经典的又当属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李邕、柳公权这几位名家书丹之作了。曾经在2020年时,西安发现了颜真卿所写《罗婉顺墓志》,没想到仅仅过...
《爨宝子碑》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书法风格,更在于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碑文呈现出楷隶交融的独特风貌,用笔雄奇、结体沉着朴茂,字形开张活泼,既以正造形,又以方取意。碑中的魏碑风格与内敛深沉的气质相得益彰,展现出独特的锋芒和精神。碑文中的汉隶“燕尾”收笔,圭角挺拔上扬,如同古典...
最初的碑刻都是竖立在地面上。后来人们直接在石壁上刻字,其名称本来为“摩崖”,但书法字帖也将其归类为“碑”。如《石门颂》、《石门铭》、《瘗鹤铭》等等,都归于字帖当中碑的范围。再后来,人们将埋在地下的墓志(其中又以北魏墓志最为有名)拓片,同样也归于字帖当中碑的类别。原因很简单:无论是摩崖还是...
北魏自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典型的魏碑体书法,也于此时成熟。魏碑体,介于汉隶向隋唐楷书过渡,有一些隶法的孑遗,但基本属于楷书。从书风的演变来看,魏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北魏建立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为“平城时期”。主要有《嵩高灵庙碑》、《晖福寺碑》等;二、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的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