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启容阵亡后,李续宾亲自率领亲军直攻九江黄龙旗,试图一举拿下九江城。双方在黄龙旗进行了最后的决战,湘军兵临城下,太平军奋力抵抗。直到第二天,湘军全线攻入,九江城才彻底陷落...九江陷落:悲壮收尾,最后一役血泪斑驳 1864年3月26日,经过数月的激战,九江之战终于告一段落。林启容阵亡后,太平军的防线...
鉴于九江此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缺乏外部支持,李续宾和杨载福共同商讨对策。他们决定采取水陆并进、协同作战的策略,以期在短短六日内迅速攻克九江,从而扭转战局。【速攻急战】在1858年1月7日这一天,湘军展开了首次对九江城的猛烈攻势。数以千计的湘军士兵,肩扛茅草与柴枝,如同猛虎下山般直冲向九江的城墙。每...
九江失守后,主将林启荣和副将李兴隆都为了保卫城市牺牲了,一万七千名士兵全没了,两万平民也在屠杀中丧生。这场战役后,湘军控制了局面,接着往下游的安庆推进。从九江的血腥中,太平天国失败的迹象开始显现。
九江之战的结果还影响了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失去九江这一重要据点后,太平军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困难。这不仅影响了他们获取外部支持的能力,也限制了他们传播思想和争取国际认同的机会。从长远来看,九江之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标志。虽然在此之后,太平军仍然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军事行动,如天京保卫战等,...
因为只有先取九江然后再夺安庆才能顺利攻破天京,从而消灭太平天国起义军。就这样,志满意得的曾国藩亲率湘军30000余水陆之师顺江直取九江。东王杨秀清闻报,立即下谕严责秦日纲,同时把他贬爵为顶天侯。然后严令九江守将殿右十二检点林启荣,湖口守将冬官正丞相罗大纲死守两地城池等待援军。接着杨秀清又令翼王石达开...
1855年2月11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九江之战中以巧妙的战术设计重创曾国藩的湘军水师,成为太平军西征史上扭转乾坤的关键一役。此战不仅展现了石达开的军事智慧,更暴露了湘军的战略弱点,为太平天国在长江中游的势力扩张奠定了基础。战略背景:湘军的强势压迫 自1854年起,湘军凭借水师优势连克武昌、田家镇,直逼...
浔阳,即今日的九江,位于江西北部,被誉为“三江之口、七省通衢”,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作为太平天国在长江中游的三大重镇之一,九江上通湖北武昌,下连安庆,是防守天京的第二道防线。1853年10月,韦俊、石祥贞、林启荣等率西征军攻占九江,并修筑防御工事,使其成为坚固的堡垒。1855年1月,林启荣奋力反击,...
这一仗过后,鼎盛时期大顺朝的文臣武将们,已折损大半。最重要的几个文官,牛金星、宋献策、宋企郊等都投降或逃跑,大顺军最强将领刘宗敏被杀,九江之战实际上是大顺朝旗号下的最后一战,李自成的陕西嫡系遭受重击,大顺的形势,没有最恶劣,只有更恶劣。 大败李自成,意味着清军尾随大顺军来到了九江。此时盘踞在九江的,正是...
1855年太平军湖口九江之战,石达开的绝地反击 一,西征失利,湘军反击 公元1853年3月,已在天京建立基业的太平天国政权为扩大战果,5月便同时北伐西征,北伐军的目标直指北京;而西征军目标则是打下安庆、九江、武昌等长江重要要塞城市,以扼守长江水道,进而为夺取皖赣创造条件。然而,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最终失败;但...
1857年—1858年的九江之战,是一场中国古代战史的巅峰对决——清军和太平军双方动用的火力之猛烈、规模之大、数量之巨、质量之高,都堪称近代化之前的顶峰。 同时,此战也打破了“清朝火器发展相比前代是倒退”、“清军不重视火器”等一系列谣言。毫不夸张地说,此战中,交战双方所体现出的火器水平和攻防能力,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