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于1934年在日本发现,1939年我国科学家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乙脑病毒,流行性乙脑病毒是我国夏秋季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发生,年发病人数2.5万,病死率10%,大约1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乙脑病毒首先(1953年)在日本从患者脑组织中分离获得,因此称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健康助手 乙脑病毒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简称,它属于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直径15~22nm,呈球形,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有脂蛋白包膜及含糖蛋白的表面突出物,该突起中有血凝素。 乙脑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携带病毒的动物后,再叮咬人群,将病毒传播入人体。人对乙型脑炎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大多数成人...
乙脑病毒 医生回答: 乙脑病毒,全称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是一种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病原体。它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乙脑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使得疫苗研发和治疗面临巨大挑战。目前,预防乙脑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
乙脑病毒传播途径 精选回答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好发于夏秋季,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 乙脑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好发于夏秋季,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下面将从乙脑病毒的流行现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乙脑病毒的流行现状 ...
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本病通过蚊子传播,带病毒的人和动物成为传染源,感染乙脑病毒后,机体最早出现IgM抗体,然后出现IgG抗体。血清中乙型脑炎病毒(EPBV)抗体测定,对早期诊断乙型脑炎有重要意义。正常值 阴性。临床意义 EPBV-IgM阳性:见于乙型脑炎。注意事项 检测标本,采静脉血2ml...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日本脑炎病毒(JEV)引起的脑部感染。这种病毒最早于1934年在日本被发现,1939年我国科学家也成功分离到了乙脑病毒。 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等同属一“家族”。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
乙脑病毒一般指乙型脑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为单链RNA病毒,具有传染性,患病后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乙型脑炎病毒的核酸为单链的RNA,为球形,是虫媒病毒乙组黄病毒科中常见的一种,能直接用作蛋白质的合成,通过RNA合成酶进行自我复制和转录,进而产生病毒RNA和蛋白质。如果机体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病毒会攻击中枢神经系...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引起的以脑实质损害为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为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 乙脑多流行于夏秋季节(7~10月),多发生于儿童,近年来成人的乙脑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2、乙脑有什么症状? 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多为10~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