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乐平人敏锐地捕捉到洪州窑衰落的机会,在乐平接渡建立了南窑,这一举动不仅为乐平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后来瓷都景德镇的瓷业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南窑遗址的复原场景展示着乐平与景德镇之间深厚的瓷业渊源。尽管乐平市距离景德镇市区有约50公里的距离,但瓷业却如同一条红线,紧紧地将两地相连。在长达一千...
在纹饰方面,乐平窑青花瓷可谓匠心独运,人物、奔马、花鸟、云纹、鱼纹等图案栩栩如生,云鹤、海螺、白菜等纹样更是别出心裁。此外,碗心与碗底还分别刻有“福”、“寿”、“善”等吉祥字样以及“大明年造”等款识,不仅为瓷器增添了文化底蕴,更体现了制瓷匠人的匠心独运。乐平窑青花瓷在风格上与景德镇窑青花...
华家窑址,位于城东郊约4公里的接渡镇华家窑上村,乐安江水自东而西流经村侧,窑址即处乐安江北岸的冲积平原上,与翥山隔河相对。翥山盛产瓷土和瓷釉矿原料,瓷窑烧造原料取之该地。 华家村古称永靖镇,旧名上窑、下窑村,传说古代有十八大窑场,在上窑、下...
乐平窑在江西省乐平县,现已发现窑址三处,亦为烧制青花的窑址。烧造年代在明嘉靖前后。 乐平窑所产的表花制品分粗细两种,粗的胎质厚重,釉汁呈蓝灰色,不甚光滑,青花色调较淡;细的胎质白而薄,釉色晶莹,青花色调清新明晰。器物多为碗、盘、碟、蛊之类,以碗为大宗。青花图案有人物、奔马、八卦、菊花、缠枝花卉...
📜 文献记载,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而到了唐代,陶瓷工艺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1964年,考古学家在乐平发现了唐代中期烧造青瓷的南窑遗址,这标志着乐平地区陶瓷烧造历史的开始。🌟 2014年,南窑遗址从全国近三千个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南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
乐平,作为饶州府最大的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南窑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它被誉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唐代龙窑。🏺南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2013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乐平市博物馆等单位对其进行了勘探与发掘。经过初步发掘,揭示出其中2座龙窑以及10个灰坑、1条灰沟...
乐平窑是明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其生产的五彩瓷器以色彩丰富、图案精美而著称。这些瓷器通常采用釉上彩绘工艺,即在烧制完成的白釉器表面进行彩绘,再经低温烧制而成。 二、色彩与装饰 明代乐平窑五彩瓷器的色彩主要包括红、绿、黄、蓝、紫等,这些色彩鲜艳且富有变化。装饰图案则涵盖了植物、传统宗教以及神话图案等多个领域...
南窑遗址位于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的一个小山丘上,窑址东面丘陵连绵,山上柴薪丰富,小山坡上可以看到一处处隆起的脊状堆积物,这其中便有古代窑业废弃的瓷片。该遗址早在1964年由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1983年乐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该处遗址始终“藏在深闺人...
南窑遗址位于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面,烧造历史悠久,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是瓷都景德镇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窑业遗存,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而且把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是瓷都景德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先声。 14 2022 /...
🔍探索乐平窑元代釉里红大罐的真品风貌与价值。这款大罐,尺寸通高达到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展现出元代瓷器制作的精湛技艺。🏺📜它于1965年在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中被发现,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是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瑰宝。青花与釉里红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元代瓷器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