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读音zhī,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往、到……地方去,常作代词用,代替人或事物;.用在主谓结构之间,表示领属关系,使变成偏正结构。 “之”字笔画虽然不多,书写难度却不小。前面三个笔画紧凑呼应,不要写散,捺笔一波三折,要找准捺脚的位置。 首笔为右点(欧楷中偶有以竖点起笔),露锋轻入,注意角度,落笔后...
“此”字,处理成左收右放的结构,王羲之的这种行书风格真的很美 书法讲究中和之美,以“地”字为例来讲解,建议学习收藏! 有撇和捺的字如何写得大气?可从兰亭序里找到规律,以“峻”为例 “领”字的3种写法,包含楷书、行书和草书写法,你都学会了吗? “茂”字的楷书、行书和草书写法,同时讲解书法中什么是油滑体...
行书的“之”字写法:基本释义:1.往:由京~沪。君将何~?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
《兰亭集序》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的“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
之 之 之 综上观之,长短之变,笔顺之变,直弯之变,重心之变,正斜之变,撇捺之变,点画之变,呼应之变,角度之变,主笔之变……怎一个“变”字了得!但是,这并不是全部,行书之变,渗透于笔法、结构、章法中的方方面面,也隐藏于书写者的书写灵感中。这恐怕是行书似易实难的辩证法。
清代著名书法家钱陈群行书《长律四首》欣赏:书者介绍:钱陈群(1686─1774),字主敬,浙江嘉兴人,清朝大臣。父纶光,早卒。母陈,翼诸孤以长。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陈群迎驾吴江,献诗。上命俟回跸召试,以母陈病不赴。六十年,成进士,引见,上谕及前事。改庶吉士,授编修。雍正七年,世宗命从史贻直、杭...
#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硬笔行书 #手写文字 #手写 #传承文化 - 笔墨书亭于20211202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288.9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走之底的行书写法: 一、被包围部分一般要写正 二、首点高起笔,与横折折撇保持较远的距离 三、横折折撇在行书中可简化成由轻到重的弧 四、平捺的弧度稍大,末尾要平稳出锋 作者最新文章 走之底的行书如何写好?这里详细讲解,建议学习收藏! 相关文章 斗鱼爱国主义教育培训走进新华联铜官窑古镇 告别“筒子楼”...
田英章毛笔行书偏旁部首之“走之旁”。今天,继续分享行书偏旁部首:走之旁——“辶”。“辶”,读音为chuò,用作偏旁,俗称“走之旁”、“走之底”,简称“走之”、“走之儿”。其本义并非“走”或“之”,而是源于“辵”(chuò),走走停停的意思。以“辶”作为偏旁的字多与脚步动作或速度有关,如“追...
“《永和九年》通过舞者们肢体的重塑、碰撞与对话,描绘书画之形,表达文字之意,展现文人之性。”王亚彬告诉记者,舞剧将书法和舞蹈完美融合,“以舞画文”演绎“天下第一行书”的传世之路。“美景、美酒、美文一气呵成,我们想要为观众呈现的是一场‘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