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学是古代道家中的一个学派,黄指的是黄帝,老指的是老子。因为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基本思想,两人都主张不争、清静、无为等,所以后世把他们两人的学问并称为黄老之学。司马迁在《史记》里多次把黄帝和老子以“黄老”并称。在魏晋南北朝以前,黄老之学是中国道家的主流学派。在魏晋南北朝以后,老子和庄子并称...
三、定位:先秦儒家“成德向善”之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孔子继承了自西周以来“学”以“德”为内核的思想遗产,孟子、荀子亦恪守孔子以“学”为角度观察世界、建构世界的传统,奠定了中国社会重“学”的风气与习俗。先秦儒家的学习内容广博而宽泛,核心要旨则唯有“成德向善”而已。其学习内容可分为事实知识和德性知识。...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该句出自刘开的《问说》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
所以欲为医道之大医者,亦当深谙此术数之学,即如孙思邈《千金方·大医习业》所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论语·学而》)这一论说的理念,重点在于辨析学问之道的价值内涵。“虽曰未学”,是指不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而只有人生下来即可有的实践学习之能为,不学而能,看齐追随和效仿模仿。“吾必谓之学”,在于...
习言道|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 11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指出——
杨墨的学说曾经大行于天下,在孟子的时代,天下的人们之崇信杨墨之学,不亚于今天的人推崇朱熹的学说,孟子在当时并不显达,名气影响都不大的情况下,还是一个人挺身而出,这是一件很悲壮的事情,所以孟子说“自反而缩,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话。韩愈所处的那个时代,佛教对社会的危害已经成型了,即使振臂一呼也...
从象数易学意义上解读,邵雍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是指不同类型的易图。邵雍是以象数易学出现在宋学舞台上,而他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的提出和看法,首先与他的象数易学推演的易图相关。朱熹在《周易本义》对此有明确解释:“据邵氏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
“三式”之学,即太乙、奇门和六壬,虽然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太乙洞察天道,奇门探索地道,六壬明辨人道,三者合一,便构成了通神之道。这种通神之道,不仅仅是一种预测学的技巧,更是一种对宇宙、自然、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智慧洞察。通过“三式”合一,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奥秘,为...
哲学最大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思考的工具。编者按:当人们说什么东西“有用”还是“无用”的时候,通常是相对于某个“目的”来说的。哲学真的是无用之学吗?没有什么学问是真正的“无用之学”,本文作者认为,哲学最大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思考的工具。本文来自翻译。每次告诉别人我学过哲学,第一个问题总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