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良知之学并不单纯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功夫。 “合着本体的,是工夫;做得工夫的,方识本体。”功夫不离本体,不洞见本体,自然做不透本体功夫;功夫本身就是对本体的规定,自然本体就在功夫之中了。在功…
“三式”之学,即太乙、奇门和六壬,虽然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太乙洞察天道,奇门探索地道,六壬明辨人道,三者合一,便构成了通神之道。这种通神之道,不仅仅是一种预测学的技巧,更是一种对宇宙、自然、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智慧洞察。通过“三式”合一,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奥秘,为...
“天人之学”的“人”,当有两方面的含义:既指人类社会及其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人性、人生、自我等;也指人的生命与健康。 由此说,所谓的“天人之学”,是研究“天”(“天地之道”)与“人”(“人道”)之间关系的学问。 “天人之学”是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而《内经》即内涵着“天人之学”的思想,可以说以《...
受清代学术地域性特点的影响,清代的唐集笺注之学同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一是吴中,包括今天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其著名的笺注学者有:钱谦益(常熟人)、朱鹤龄(吴江人)、浦起龙(无锡人)、杨伦(阳湖人),顾宸(无锡人)、吴见思(武进人),吴中注家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杜诗学上...
说非遗同时是“专家之学”,则是因为对非遗的全观把握、专业描绘、系统总结等,特别是在不同文化传统中进行比较的工作,非专业工作者很难做好。第三,这部辞典的特点是:民众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深度结合。从该辞典的撰稿人队伍构成上就可以看出,既有众多长期思考非遗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专家,也不乏长期在非遗战线...
《君子之学》阅读答案 1 君子之学①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②乎心,布③乎四体④,形⑤乎动静⑥;端而言⑦,蠕而动⑧,一可以为法则⑨。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注释: ①选自《荀子·劝学》。②箸:同“著”,牢记。③布:分布。引申为表现④四体:四肢。⑤形...
《内经》钥匙—术数之学 术数一词,在《内经》全书中只见一次,即《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为何是解读《内经》的一把钥匙? 纵观古今《内经》“术数”之注释,多以“养生保健方法”而解,似乎已成定论。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术数者,修养之法则也。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
钱穆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学术特点时曾说:“中国传统,重视其人所为之学,而更重视为此学之人。中国传统,每认为学属于人,而非人属于学。故人之为学,必能以人为主而学为从。当以人为学之中心,而不以学为人之中心。”钱氏所说,诚为的论。…… 即将过去的这一个世纪大师级的人物中,眼光最锐利的一个人是马一浮。
曾国藩一生坚持“克己之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号以督促自己。曾国藩一生的名号好多,如宽一、子诚,又名国藩,号涤生,谥号文正。1831年,曾国藩年仅21岁,因受老师的教导有感,把自己名号改为涤生,意为涤清世间一切污浊之意。涤生是曾国藩自己取的名,最能反映他内心的思想和追求。克己自勉,曾国藩...
1942年,时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教师的罗庸先生,撰文《论为己之学》,帮助联大青年学子明确学习的目的,“无终食之间违仁”,立定崇高志向,奋斗不已。 这篇文章写成于山河破碎之时,环境远比所谓“人心浮躁”的今天恶劣。但是联大师生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并没有丝毫抱怨、懈怠,忘我地“为己之学”,其精神面貌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