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论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他的这个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宋代又就义利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二程语录》)...
义利之辩免费编来自辑添加义项名 B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 其他哲学相关 儒家主张义重于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朱熹曾经说过:"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而在为学之方上与朱熹有严重分歧的陆九渊也说:"学无深浅,首在辨义利",可见,义利问题和义利关系在人类伦理思想与价值观中是...
这个词出自《国语·晋语一》,原文是:“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意思是:百姓之所以要有国君,是为了让他确立道义规则。执政者按照道义生财获利,而后用所得的财利使百姓生活丰足富裕。《左传》中有一个故事。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孙桓子才得以免于一死。此后,卫人要赏赐仲叔于奚...
所谓“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关于道德行为与利益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争辩。根据对“义”与“利”间的关系的态度,可以将“义利之辩”区分为:“义利之辩”重义轻利义利合一义利并重重利轻义 以孔、孟、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坚持“重义轻利”论调。最早系统地论述义利问题的是孔子。他区别了义与利,认为:“君子...
《井》以辩义,《益》以兴利。 (一)利 1.利之生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
老子的义利观一直被概括为“义利双弃”或者“绝利弃义”,在这种思想中老子主张抛弃那些只有道德之名面无道德之实的“义”和只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利”,而提出了“善利万物”、“以百姓之心为心”等明显具有重义思想的主张;但是老子并不否定个人的正当欲望,他主张“实其腹”,“强其骨”,并由此逐渐过度到“...
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把什么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下列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标准的是: A.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B. 仓廉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C.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后世历代大儒的思想体系中,义利之辩都是重要内容。那么,这些古老的先人所进行的义利之辩对当今时代还有没有实际价值呢?答案是:绝对有价值,而且是不可或缺,必须得到大力弘扬的价值。 其实,儒家的义利之辩并非是为了全盘否定“利”的作用,并非是教人们都去唱高调专门去干舍利取义的事,而是在教人正确认识义利的辩证...
民之有君,以治其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春秋初年所以产生义利之辩,首先是由于自西周末年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得“利害”的意识以及相应的“趋利避害”的观念不断凸显,利害的意识取代了周初德治思想的结果;其次,整个社会特别是上层贵族阶级无休无止的逐利活动不仅加剧了社会的动荡,而且也连带地引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