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举折 举折是宋代的建筑术语,指的是将屋檐向上提高,屋顶轮廓由直线变为弧线,叫做“举折”,而“举”是指屋架的高度,“折”是指屋顶斜面的转折。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是建筑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这些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曲线的屋顶。这种屋顶转折的...
举折,这一宋代建筑中的神奇技法,为屋面曲度的确定提供了独特的方法。通过巧妙调整穿斗式结构中的柱子高度,或抬梁式结构中的梁长,使得檩条的连线形成优美的折线,而非简单的直线。这种设计不仅让外立面呈现出曲线坡屋面的优雅形态,与翼角的翘起相得益彰,更赋予了庞大屋顶一种轻盈与活力,仿佛“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举折的各项名称 举折是中国古代建筑确定屋顶曲面的方法之一,是以房屋的前后橑檐枋(清式称挑檐桁)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橑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至1/4总进深作为脊上皮的高度,称举高(R)。 举折的各名称如下: -脊步架:是城楼或亭子的脊部架子。 -举架结构:是一种建筑结构,由...
举折——宋代建筑确定屋面曲度的一种方法。通过调整穿斗式结构中各柱的相对高度,以及抬梁式结构中各梁的相对长度,从而使各檩条的连线是折线而非直线,在外立面效果上就可以呈现出曲线坡屋面,与翘起的翼角相呼应,让庞大的屋顶摆脱沉重感,呈现一种灵动飞跃 - 驿路思语于2
古建木作--举折的做法 宋式建筑屋顶举折 举折是以房屋的前后撩檐枋(清式称挑檐桁)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至1/4总进深作为脊椽上皮的高度,称举高(R)。第一步将脊椽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椽而下,第一椽缝折下R/10,第二椽缝依前法再向下折R/20,第三...
举折是指屋架的高度,其计算基于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在宋式建筑 中,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
历史知识> 举折 建筑构造方法。确定屋顶坡度或曲度的方法。宋代称举折,清代称举架,两者目的相同,仅做法略异。举折的方法为:先确定脊槫高度“举”,然后按各槫缝(檩的轴线)逐缝以一定比例递减其坡度“折”,即先“举”后“折”以求得屋顶弯曲面的计算方法。
举折 目录 1来自释义 折叠编辑本段释义 举:屋架的高度 按建筑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 折:因屋架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屋面横断面坡度由若干折线所组成。 即定屋顶坡度及屋盖曲早面脸面线之方法也。求此曲面线,谓之定侧样。其坡度最缓和者,如两椽小屋,为二与一比之坡度,最陡峻者控稳车约帮急油促晚作益如...
以下是举折法的计算步骤: 1.先对被乘数和乘数的每一位数进行单独乘法计算,写在不同的列中。 2.按列进行加法运算,如果有进位,则把进位加到前一列。 3.每个列的结果表示的数值,根据其所在的位置确定,倒数第一列表示个位,倒数第二列表示十位,以此类推。 例如,计算23乘以15: ``` 2 3 (被乘数) ×1 5 (...
古代建筑的屋面从上往下呈一优美的曲线,实际上这条曲线是由若干段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折”,宋的举折(清的举架)做法就是指屋面曲线的做法。举折做法的步骤为: (1)先定举高:唐代举高(脊檩上皮到橑檐枋上皮间的水平距离)与进深(前后檐橑檐枋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之比约为1/6,宋代1/4~1/3,清代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