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一)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
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作者: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方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方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
为有源头活水来。 考查知识点:诗词默写 诗词作者简介,重点词语与译文: 作者介绍: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94年,64岁的朱熹在宫中担任待讲时,因为希望能够效法古代缺席,制约君权,结果得罪了宋宁宗和宰相韩侂胄,被罢免还居建阳。1196年,有人叫嚣要“斩朱熹以绝伪学”,他的门人也被抓去坐牢或流放。为避这场权臣之祸,朱熹便躲到福山双林寺,在武夷堂中继续讲学。在武夷堂讲...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
生机勃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民的事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当代中国打响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改革攻坚战,夯基固坝、疏渠引流,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人民对伟大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强劲动力,释放源头活水。
出自《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原句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观书有感二首》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半亩大的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