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 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 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不要使阴气发泄...
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与此相反,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从病理角度,认为“春温夏热,元气外泄,阴精不足,药宜养阴;秋凉冬寒,...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阴液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春夏养阳应注意不要伤及阴液,秋冬养阴注意不要耗损阳气。不论是平人还是病患,四季都应注意顾护阳气和阴液。 在疾病状态下,人体阴阳气机相对平衡的状态遭到破坏,不可再片面运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指导实践,应当辨证论治,合理遣方...
因此,春夏养阳的意思是:春季养少阳,夏季养太阳。再换个简单的意思是:春季要生,夏季要长。所以夏养阳,不是要补阳,是要保持「长」的状态。 正如清代医学家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
那么,为什么要“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呢? 秋冬阳气沉于地下,相反阴气就会充斥于天地之间,这时的阴气最为旺盛。此时如果给人体补阴,得益于天时地利会比较容易。相反,春夏阳气充斥于天地间,此时则补阳较为容易。 天人合一,里外结合,通过内服加外界的阴阳环境,即达到了补阴或补阳的效果。
冬季人体的阴气外越,身体内部的阴气缺少。生命活动的根本在内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在养我们的根本,使五脏六腑正常运转。这是养生的大原则。身体气机遵循升降出入的规律。遵循此原则就能使气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身体保养得好,气机顺畅,就能为夏季提供更多的能量。以此类推,由此而知四季养生的重要性。...
1、适当晒太阳。阳光是人体阳气主要来源。夏天上午九、十点钟的阳光最好,此时阳光不强不弱。这时若在树林中,面向阳光做有氧呼吸,养生效果最好。2、早睡早起。夏季是人体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早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3、饮食有度。饮食别过多,注意慎吃冷饮,以免出现损伤脾胃阳气。可...
为什么要顺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进入秋冬之后,阳气就会逐渐下降,阴气就会上升。为了保证人体的健康,所以在进人秋冬之后,就要养阴。有的阳虚体质的人,还可以多吃一些温性水果,比如桂圆、大枣和葡萄,以及把肉桂、干姜等用来煲汤等,这些食物能够帮助恢复和振奋阳气。
《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们普通人会认为:秋冬阴冷,手脚冰凉,寒邪易伤阳,秋冬当养阳,怎么还要养阴呢? 《皇帝内经》强调:秋冬,人们知养阳而不知养阴。故秋冬之时,有因求养阳而伤及阴者。《内经》以世人之多疏忽,而善养生之圣人能识之,故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是谓...